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三结合”为有效途径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10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三结合”为有效途径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等。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否则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句漂亮的空口号而已。就地理学科来说,根据笔者个人教学实践的体会,如能做到“三结合”,不失为引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课前与课后相结合

  1、课前拟出自学提纲。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应根据大纲、教材、教参及学生的实际承受能力,精心设计合理可行重点突出的自学提纲提供给学生。 同时对学生授以自学方法,要求学生泛读与精读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即要求学生根据提纲进行自学,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教材,在阅读中用色笔打上各种记号,把课本上的重要时间、地点、人物及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要点圈画出来,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课前教师应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上好课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课中运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自学地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

  因此,教师稍作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在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要么因怯场不敢回答或语无伦次,要么不分主次照本宣科,所答内容“水分”很多,可取者较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是授课时要不断提出问题,为怯场者答问多创造些机会,培养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提高取舍材料、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3、课后提出温故要求。要使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提高自学地理的思维能力,学以致用、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大凡地理优秀生都十分注重课后的温习。然而,在温习时如果漫无目的地对教材随手翻翻,则效果甚微。因此,教师应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如用图示或图表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搜集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成语、对联、诗词等知识。

  二、点、线、面相结合

  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温习,抑或是课堂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地理知识点连结成线,用点、线组成面,从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主体式的知识网络。

  1、点是指出地理的基础知识,它既包括具体的感性知识,又包括抽象的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概括材料的选择方面,应当先从课本正文开始,再扩展到课本上或以外的各类材料。

  但要注意课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如高一世界史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比较深奥,条理也不太清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地理教师都很难概括其内容,因此,不便让学生去阅读概括。不过,教师可以依据这一点,分析概括第一节的内容,向学生说明概括的作用---是我们阅读理解书本的最基本的方法。对于高中生来说,在掌握了基本的概括能力后,应当选择较长的材料让他们阅读、概括,采用精读的方法,仔仔细细分析一下,对概括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线是指导基础知识串连起来的链条,有时间链条、空间链条、因果链条等。用线把点串起来,既能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掌握地理发展的内在联系。比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主要线索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但是仅仅这样联系还是不够紧密,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教材。

  3、面是指串起知识点的各种链条及未串起的知识点所组成的立体式的图景,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地理概念。如,“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这一地理概念,就包括了时间(前475前221)、空间(战国七雄)、地理(商鞍变法)、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内在。“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学生只有掌握了“面”,才能加深对地理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才能从整体上认识地理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抓“点”,后串“线”再联“面”或者先拎“线”,后找“点”再结“面”,这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来灵活处理。

  三、古今中外相结合

  地理的发展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既有它纵向的发展规律,又有它歌功颂德向前普遍联系。因此,要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联系法和比较法。

  1、古今结合,把握地理发展的脉络。很多地理知识,要是不经分类归纳,就如散沙一盘,既不易记住,又难于形成整体的文集。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会的零碎知识分门别类地串联起来,理出头绪,加以比较寻找规律,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中国古代史中,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描写秦始皇二十八年登泰山祭天时的场景;近现代史中,五四运动第一天的场景、开国大典等。

  2、中外结合,把握地理发展的态势,中国是世界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学习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横向联系,中外比较,既可以使学生重温世界的知识而得到巩固,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评价、运用等各种能力。

  总之,想方设法提高高中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这是地理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地理教师孜孜以以求的最佳境界。“三结合”法只是个人的粗浅尝试,更多更好的做法还有待我们继续上下求索。

上一篇: 高中地理 浅谈地理课堂中的探究...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