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释译及意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10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1课程标准释译及意义

  一、基本要求水平关键词语释译

  1、说明:解释明白原因、过程或做法。

  2、说出:介绍、表达出来。

  3、分析:把一件事物或现象或概念,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4、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5、叙述:把事情(事物)前后经过记录或者说出来。

  6、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7、描述:形象地描写或叙述。指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8、了解:清楚地知道。

  9、理解:懂得和了解。

  10、领悟:领会和理解。

  11、归纳:归拢并使之有条理。

  12、概括:简要总结(共性或差异性)。指出要点即可。

  13、阐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14、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二、地理1课程标准释译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要求:形象地叙述出宇宙环境的组成和特点,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区别和共性。

  (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要求:详尽深入地说明太阳(包括太阳辐射能量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要求:分条目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现象,包括自转意义和公转意义。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要求:介绍地球内外圈层组成,用要点概括出各圈层的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要求:会画出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说出各过程的形成和结果。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要求:分解说明各内力和外力作用名称、动力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要求:能应用图表资料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大气受热过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和特点。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能自己画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移动规律,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形成和特点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要求:会读天气图,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要求:会画水循环示意图,会说各环节名称,能解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成因。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会画洋流模式图,有条理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解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原因。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要求:能说出地理环境组成要素,解释明白地理环境各要素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求:能解释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成因,懂得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要求:能将地理环境的整体,分解成众多地域,说出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要求:能解释明白地形对聚落分布(位置、形态、密度)和交通线路分布(走向、密度)的影响。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求:能根据资料,总结归纳气候变化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要求:能通过阅读资料,说出和解释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意义和原因。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要求:能通过阅读资料,简单扼要叙述出灾害内容、成因和危害。

  三、释译课程标准的意义

  1、能够把握地理教学深度和广度。

  2、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复习。高考特点是依照课程标准要求,而不是依据教材内容,应该在课程标准深度和广度指导下进行复习。

上一篇: 高中地理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方法初...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