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7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

  一、选题依据

  (一)课题背景

  进入21世纪,高中地理教学更重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正如地理教学大纲所指出的:“在教学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思维品质、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是制约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因素,也是教师十分关切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优秀的教师都有一些共同特点,突出认知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启动大脑思维风暴。为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发掘思想的潜能,开启学习的悟性,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多的思维探索,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探讨构建几种思维模式,介绍几种思维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学会用科学思维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激趣、启思、解疑、导创,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开放、互动、问题、情感的课堂,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理论依据

  “一切创造力都源自思维,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地理思维能力是中学地理学科能力的核心。地理思维是指人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所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P36)地理能力的培养,只有以系统化的地理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为核心,才能得以实现。地理教学中的思维是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推理、预测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科学内在逻辑的融合。“由于地理知识的不同逻辑属性,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的具有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地域性特点,许多地理事实材料的描述和地理观念的形成,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揭示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通过抽象与概括,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阐明地理事物之间和人地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则要运用辩证思维;通过分析与综合,理解组成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2]此外凡涉及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内容,都要运用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的方式。通过地图思维,判读和认识地理环境的特征等。通过比较思维,理解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二、主要观点

  学习地理,关键是构建思维模式,思维建模就是构建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的科学思维模式,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重视思维模式的开发和应用,不仅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重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法。指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学地理,思考地理问题,从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曲折与乐趣,感受科学思想和培育科学精神。我在利用地理思维模式教学时,注意既要搞清楚本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读懂它,更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延伸。通过激趣、启思、解疑、导创等教学实践,来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这里我们从思维的途径上进行简单思维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地理思维模式的应用策略

  根据地理学科思维特性,通过高三教学实践对地理思维方法的总结,结合数学思维方法,来构建的科学地理思维模式。本文尝试从科学思维模式的构建入手,还将对其应用作一些探索。

  (一)科学地理思维模式

  1、科学类比模式:类比相似性和差异性思维。类比思维可分为几种:共同性思维:用科学模式表示为A∽B。举例: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半球30-400大陆西岸,得出罗马与旧金山气候类型特点是相似的。对称性思维:其科学思维模式为A≌B,举例:根据非州自然带具有南北对称分布。就可以根据已知的一方类比推出与之对称的一方。差异性思维:用科学模式A≠B来表示。举例:如高气压和低气压,气旋和反气旋比较概念的区别。我国北方与南方自然条件的比较,得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归纳得出相同点用模式表示为A∩B。归纳不同点用模式A∩B的补集来表示。类比思维联想法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发散形式。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通过列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比较两种不同农业景观。纵向思维是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通过建立图式比较,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例如探究人类文明的演进阶段。

  2、科学归纳模式,由特殊到一般,从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一般的地理规律。也是一种顺向型思维。其简单思维过程模式可表为A→B;这种思维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其方向是只集中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的答案。例如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的归纳推理思维过程是{A1A2A3A4…}→A;即聚合思维法。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如探究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3、科学演绎模式,由一般到特殊,从基本原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导出相应的规律和结论。其简单模式为A←B。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例如探究季节变化的原因。其较为复杂模式为A←{A1A2A3A4…};即发散思维。是以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如探究农业区位与什么因素有关。

  4、综合性思维模式:指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将已有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各种要素、环节和层次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统一的整体性认知的思维方法。用模式表示为:A<=>B。即辩证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型思维。是在顺向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如探究环境问题产生原因。这一思维过程就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地理思维活动。还有空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也是综合的。

  (二)地理思维模式的应用

  所谓应用,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经此思维模式的部分或全部引伸出其他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途径。

  1、类比思维模式的应用

  地理教学中,要运用比拟、类比和想象联想法,培养比较思维。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入手,在自己的经历中或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与之相类似的地理现象,在比较中得到新的认识,获得了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发展规律。运用比较方法能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作用。我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深感地理特征相似性或差异性明显最适合在比较中复习。比较类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特征等要素的异同比较,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相似性和差异性明显的地区的比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性或差异性明显地区的比较,经济特征相似性或差异性明显地区的比较。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还可以对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教师一要引导激励学生自由联想,通过对地理对象的结构演变和分布的描述、比拟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联想类型。l)接近联想。例如,由贵州可以联想到四川、云南、湖南等。2)类似联想。例如,看到长江想到黄河。3)相反联想。例如,从气旋想到反气旋。二要精心设问、引发兴趣,促使学生想象。如讲述‘河口三角洲’时,绝大多数学生未见过,但不少学生见过小水沟口常堆成平整的三角形带。向学生说明‘河口三角洲’比它大得多。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河口三角洲’的形状了。又如在进行地图教学时,观察地形图时,指导学生通过长期的想象,学生一看就知道哪里是山地平原,哪里是盆地高原。利用与热力环流原理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以获得新的启迪,发展思维的变通性,能用热力原理分析解释热力现象,以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还有哪些地理现象是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如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在城市之间,海陆之间,山谷之间,乃至高低纬之间存在热力差异。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让学生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等。三是通过类比推理方法,引导学生间接研究论证,从已知地理事物与其相联系的比较,比较出相似性和差异性。综合地理特征的比较是把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地理的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进行对比。如对澳大利亚和巴西两国地理特征的比较。教师把典型的例子放在一起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具体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按照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完整的答题模式。如我们对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四大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可以得知影响河流流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气候(降水),其次是地形。

  2、科学归纳模式的应用

  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弄清了他们的联系,才能沿着他们联系的脉络进行思维。进行由因执果联系思维,通过运用联系推导法,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一要关注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把握关键环节,利用要素的关联性,明确联系方向,建立联系线索。如风的形成思维线索是纬度差异→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气温差异→气流垂直上升下沉→气压梯度力→大气流动→风的形成。二要在整理归纳知识的过程中,在共性问题上,成为解答同类题目的思维方法。例如对日本河流特点的描述是:河流短促水量充沛水流急航运不利等等。然后结合日本的国土面积地形地势特征及气候特点,进行知识推广,实际上只要具备国土面积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降雨较多为特征的区域都具有这样特征,比如海南岛上的河流台湾岛上的河流、朝鲜半岛上的河流。三要建立各类问题的答题思维模式,归纳出一般性思路。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用这一模式去分析问题,可以避免思路不清、分析片面。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的设问模式及回答模式。如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描述: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流量,含沙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水能蕴藏量等方面描述。利用此模式分析恒河的水文特征:汛期在夏季流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水能蕴藏量大。四要注意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聚合思维训练。地理灾害的成因分析尤其应如此。如我国洞庭湖的面积日益萎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是洞庭湖位于长江支流湘江与长江干流交会处,支流与干流中上游的植被不断地被砍伐、破坏,降水较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湖泊不断地被泥沙淤积;同时,填湖造陆造田,使洞庭湖面积退缩得很快。我们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从其与地形、位置、人类活动等的联系来分析。五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和关系,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教授通过长期对气温、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观察,并仔细观察冰的初冻、融化以及物候现象等,得出了我国近五千年以来的气候变化规律。六要归纳影响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如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的最具特色的特征。欧洲西部-海洋气候;干旱是中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温带大陆内部是-干旱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青藏高原-高寒为特征。另外教师还要建立图图联系,构建心理地图。识辩区域要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山川河湖来定位,可以列表归纳概括世界大洲的自然要素,构建世界大洲心理地图,中国地理可仿此法,只是要求更细些。在自然地理复习中,对高中《地理》上册模式图进行深入的联系研究后,将大气环流图、气候图、洋流和自然带分布图,将相关模式图串联起来。通过气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知识模型图的学习,可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知识。从影响地理环境的主导因素出发,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以北半球为例),以便加深记忆。

  3、科学演绎模式的应用

  运用假设法,进行演绎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由果溯因是一种由结论推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教师一要引导学生由果溯因的逆向思维训练,教师在学生已有零散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进行逆向推理演绎解答。如从天文现象上说明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原因分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探源,想到与黄赤交角的联系,形成如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黄赤交角←地球公转的思维线索。二要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根据已知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推导出新的地理知识。当定向思维过程障碍时,运用此法,能转换新的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形,这一反常现象怎样解释?按青藏高原现在的自然条件,不能形成岩溶地貌。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来探寻答案,则问题就解决了。三要运用假设法,大胆设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当我们讲解“地球的公转”时,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一些空间想象力差的同学更是如此。为此,我在讲述有关内容后,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0,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议论的基础上,再由教师讲解,学生的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正是学生对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又如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1911年,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在看一幅地图时发现,旧大陆和新大陆的边界有很好的吻合性,非洲西海岸向海洋中突出了一大块大陆,而南美洲正好有一个向内凹进的巨大缺口吻合。于是他设想,古代各洲是连接在一起的,便创见了大陆漂移学说。四要进行发散思维培养,通过联系具体实际,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如从我县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及环境承载量,得出我县的旅游开发条件。

  4、综合性思维模式应用

  运用综合分析法,用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地理教材中充满辩证法,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提供条件。由于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地理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特点和整体性特征,要求要有辩证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观念到概念的思维规律,在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对立统一规律,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以及在人地关系中体现出的人类生存与发展,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污染与治理等关系,都是地理辩证思维的具体体现。首先要用辩证的视觉看问题。如讲述人地关系时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强调环境意识,就要充分利用辩证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人与环境的关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理综合体,又是各个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即人类<=>环境。合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就能使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发展,不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使地理环不利于人类方向发展。在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时,我们既要阐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又要说明大气污染使尘埃增多,可能使气温下降,产生“阳伞效应”。通过这样讲解,可以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二要能够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地理结论。如分析一地区位问题时一定要有综合的思维,全面的眼光。从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交通、市场、科技)去解答。构建地理形成原因(自然、人为)、条件(有利、不利)、影响(正面、负面)、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经济、社会、环境)措施(生物、工程、技术)、要素(总量、结构)的分析答题思维模式。在复习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区位因素、商业区位因素、交通区位因素、旅游业区位因素等知识时,都可以构建一种思维模式,解答问题时灵活地迁移应用。

  四、认识与体会

  1、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思维水平是否能得到最有效的、最快速的提高,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

  3、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

  4、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探究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前提。

  5、将科学的思维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综上所述,学生地理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有利于学生各种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只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感受学科的美、学科的力量,才能穿透学科的本质,悟到学科的真谛。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怎样把生活地...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