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培养历来为中外有影响的教育家们作为对教学艺术的高层次追求而倡导。学生不能只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生活一生,他们必须终身学习,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培养他们"爱学"、"会学",使他们在毕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丰富和深化所学知识。涉及面很广的地理知识学习更须如此。如果学生靠死记硬背暂时获得的知识考出较好的分数,但他厌倦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这不能认为是地理教学的成功。如果地理教学在教会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学业结束,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意向犹存,地理知识的大门则永远向他敞开。从这个角度讲,兴趣培养应是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状态则是地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可靠标志之一。状态就是教学过程的一个侧面。如果学生普遍对地理课感兴趣,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如果学生普遍对地理课的反映平平,说明教学过程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如果学生普遍厌倦地理课的学习,说明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失败的,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面彻底的反思。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一、地理课兴趣培养的特点
前苏联一位学者曾通过《少先队员》杂志号召了1700名学生就他们"最不喜欢的课,参加他的兴趣培养实验,其中最不喜欢地理的有385人,在15门课程中居首位,其次是俄语215人,数学212人。对此,作者议论道:"课程基本上是按难易程度排列的。的确学生遇到困难最多的是俄语和数学,这也合乎规律。但是,为什么最有趣的地理却突然在不受喜欢的课程中占了第一位--这是个谜。"
这位学者的统计并非偶然。我国1982年全国10省市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研究协作组向近万名中学生调查他们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结果是最喜欢地理课的人次百分数为2%,在12个学科中列第十位;最不喜欢地理课的人次百分数为10%,在12个学科中列第2位。
上列两项资料反映了地理课兴趣培养的特点:地理学科本身高度的趣味性与地理课进行兴趣培养的困难性。这是由地理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的时空广大性、组成复杂性、区域差异性、多要素综合性、人地相关性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宏观的地理事物丰富多采令人神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多要素的交叉联系引人入胜,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动人心弦。人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与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面了解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学生都容易体验到的需要。保护地理环境、合理地利用改造地理环境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必然要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因此,地理课的内容是最令人感兴趣的。但是宏观广大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学生难以成功地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其成为一门较难教难学的课程,形成了地理课培养学生兴趣的困难性特点。由此可知,地理课在学生兴趣培养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又注定要克服更多的困难。我们只有充分发掘地理知识本身的高度趣味性,并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才能实现学习兴趣的培养。
二、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1)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2)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3)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4)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5)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6)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7)对成功的学习进行恰如其分的鼓励、表扬,能使学习兴趣得到强化。
4.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1)教师本人的思想、情感、学识、能力素质包括进行兴趣培养的意识是教师进行兴趣培养的内在根据。
(2)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掌握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引起多角度的心理兴奋。
(3)教师进行指导的生动性。生动、幽默的讲课使学习的紧张寓于活泼之中,使学生易于学懂、学会、记牢。
(4)教师的教学激情。兴趣靠兴趣来培养,激情靠激情来感染。教师带着对学科、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对自然的热爱融汇而成的激情,神采奕奕地进行教学,不仅能即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长期的感染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怀、帮助、鼓励反映着对学生真挚的感情,对学生兴趣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这有助于学习的成功,另一方面使学生把学习与对教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产生相应的兴奋状态。
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进行地理兴趣培养的根据。四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是统一的整体,发挥着教学系统进行兴趣培养的功能。综合四个方面因素,地理兴趣培养的途径应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进行成功的学
三、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
1.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
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学则须疑",所谓"问题的情境"是指能使学生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情境。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1)精心设计并上好绪论课。有人以为"绪论"既未列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点,也不会统考,一般地讲讲就可以了。这是失策。绪论课是地理课的第一节课,是地理课程的开宗明义,是地理教师的亮相,是地理课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最重要的一节课。
绪论课要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概括地了解地理课的教学内容,埋下许多伏笔,造成一个覆盖着整个地理课的总的问题情境;要通过丰富、有力的例证使学生了解地理课的意义,使学生对这门课刮目相看,初步产生学好这门课的愿望;还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课的学习特点和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满怀信心地开始学习。绪论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开始铺垫成功之路。
(2)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一节课之计在于"开场白"。引言中的问题是设计的重点。引言总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引出学生未知的本节课的课题。引言至少应该有两项功能:其一,创设覆盖本节课主要内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本课时的任务并产生认知本课题的需求;其二,提出具体问题,作为学生完成本课时学习任务的起点。例如:讲"经纬网"一节,提问:如果一艘航行在大洋中的海轮在途中起火,它在发出呼救信号时应如何报告自己的位置?(设问,不要求学生回答)引出:确定任何一个地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要用"经纬网"。提问:经纬网为什么能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呢?(仍是设问)继续提问:我们是怎样说明某个同学的座位在教室中的位置的?同学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入课题。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也是问题的源泉。从介绍典型而新奇的事物入手引出问题最生动。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对于学生最有吸引力。例如:讲"气压带风带"可从介绍历史事实入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第一次航行是从西班牙出发,南行至北纬30°附近的加那利群岛停留后,折向西行。一路上天气晴朗,风平浪静,帆船行驶缓慢,用了26天才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第二次他把船向南多开了1000多公里,然后再向西横渡大西洋,船队一帆风顺,在东北风的吹送下,只用了20天就抵达了美洲。后人在他两次走过的路线上航行,所遇风的情况都是如此。这个事实说明什么呢?说明地球上风的分布是有规律的。风在全球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接着学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这时部分学生会在心中提出成因问题,教师再明确提出:"气压带风带的这种有规律的分布是怎样形成的呢?"从而把所有学生都带入成因问题的情境之中。在讲解成因的过程中,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需要,引导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由于已知确切,已知与未知对比分明,这样的问题鲜明、有力,能得到不同水平学生的普遍关注。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时时处处有地理知识,从而不断增强着学好地理的愿望。
(3)注重提出"用什么方法"的问题,经常激发学生对地理学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意识。。
(4)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创设问题情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学反馈,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兴趣自我培养的途径。
(5)创设讨论、争论的情境。在讨论、争论中,每个同学既要考虑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又要考虑他人的见解对不对,这是一种由论题和对同学发言的评价共同构成的问题情境,能造成紧张而热烈的学习气氛。
有的争论性问题并不一定要得出明确的结论,就像大学生辩证竞赛一样。例如提出"南水北调工程计划中提出的三条调水路线哪条最好,应首先施工?"可要求学生课下作一定准备,最后也难明是非,但在准备与讨论、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要调动自己已有的各方面知识、搜集资料,发挥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对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都有较大的促进。
(6)作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新异。尽量用具有实践意义的地理应用题来代替机械记忆题。"竹子在北京的公园里为什么总是种在北墙根?"要求学生制作或创作地理小制作。搞以模拟旅行为内容的竞赛游戏等。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引发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需要,使学生经常带着新鲜感投入地理学习活动。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具体目标的认识需要,形成即时的兴趣,只有成功的情境才能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2.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所谓"成功的情境",即使学生成功地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认识活动快乐的情境,也就是使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获得解决的情境。
(1)下功夫搞好地理感性知识教学。感性知识既是问题情境的基础,又是成功情境的基础。为了使学生直接、间接地感知到全部所学地理事物,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教学(在教室外对全体受课学生进行的野外观察、观测、参观、访问等接触地理环境的教学),要准备并创制必要的直观教具,要开展电化教学,而最不可少的是具有调节上述方式的教师形象生动的直观性描述。
(2)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学生最需要教师指点的地方是他们自己阅读课本难以理解、难以深入的地方。之所以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对课本内容作信息变换,对学生进行讲解,就是为了从自己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使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使模糊的内容清晰起来,使复杂深奥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起来。因此讲解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要教会学生注意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要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结构,理清分析问题的思路;教会学生从比较中抓特点,从联系中综合分析成因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起来就有了思路,有了高度,有了主动,就容易通过独立思考,进行成功的学习。
(4)不遗余力地抓好"双基"。"双基"主要指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反复运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们是进一步成功地学习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例如在《世界地理》教材中,大洲大洋的分布为全册地理事物提供分布的框架,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知识在分析气候时反复运用,运用地图的技能每节课都离不开,这些知识、技能抓好了,以后的教学节节顺利,抓不好,就会步步困难,因此要肯于把劲头使在刀刃上。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安排,并用生动准确的语言,针对学生的问题讲好重点、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主次之分、关键所在。
(5)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这就须采用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近年初中各版本课本已能提供一些读图、思考作业,填图册也能提供部分巩固性作业,但仍需要教师根据需要有所补充)控制学生通过读书、读图、思考、议论、质疑等个别学习活动,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并使教师得以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在教师统一指导与学生个别作业的交替进行中,使教与学都成为有即时反馈的可控过程。
(6)要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的关怀帮助和鼓励表扬,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要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考核出题要考虑让好学生考出水平,让努力掌握了最基本内容的差生得到及格以上的分数。
没有问题的情境,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去追求满足,则无所谓成功的情境。没有成功的情境,问题情境激发出的认知需要之火会自然熄灭。问题的情境与成功的情境互为条件。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两种情境的反复呈现中形成和发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