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多媒体优化组合,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新人教版
多媒体优化组合,提高地理课堂效益
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时空跨度较大,有风景迷人的自然地理,也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传统的地理教学虽然重视运用地图、图片、图像和模型等直观教具,但在描绘抽象和说理方面,则处于劣势。现代化多媒体包括光、影、声、像等。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互补运用,构成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即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这不但能丰富教学形式,而且还能较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就我在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课程,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音乐、图片、激情语言的引导,通过角色的扮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罗杰斯)。
多媒体组合技术具有的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效果尤为突出。高中地理新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多、范围广,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跨越时空的地理环境等,这些都超出了学生的感知范围。可是,查阅历年高考试题,图像和试题密不可分,因此图像教学是地理科的一大特点,准确的空间定位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通过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或者是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或者是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多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空限制,这样,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例如,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我首先出示“三江平原的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的畜牧业”两幅不同的农业景观幻灯片,设问: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的选择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有何不同?是哪些区位因素造成二者的差异?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观察思考,学生可以从二者的发展农业生产类型的差异及气候、地形等方面因素造成生产上的差异进行回答,但对区位的含义仍是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产生了对“什么是区位”、“影响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区位因素”等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在学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时,我设计动漫来举例:1990年前后苹果畅销,我国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但到1996年前后,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价格大跌,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问题中,引导学生对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的学习。
又如《地壳运动》一节中的“褶皱图”、“断层图”等,文本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如果制作二维或三维动画将其变成动态图,一方面能降低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天涯变咫尺,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较易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主要表现在抽象性强,综合复杂,时空跨度大等,教授这些知识容易形成教学瓶颈。而利用多媒体组合,可以是通过电子地图和景观图片代替挂图,或者是制作动画、插播视频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也可以是创作三维物件帮助理解平面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要突破“地球的运动”这一教学难点,首先研究“难”处所在,分析学生容易生疑、质疑之处,利用多媒体的最佳效能,制作科学精美的图像和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逼真地呈现地球的运动过程,使学生观察到局部扩大了的图像,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总结规律,从而形成有关地球运动的一系列的抽象概念。
又如地球仪和三球仪的使用,前者能动态表示地球的自转,后者能示意地球的公转过程。对于自转的周期(恒星日)与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的区别,用地球仪或者板图示意,学生还是会觉得抽象,不易理解,但如果用动画展示,以太阳、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360度的位置变化和时间间隔,学生很容易理解二者的区别;三球仪难以清楚地表现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晨昏线的变化规律,使用多媒体能设计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中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晨昏线的变化规律,学生耳闻目睹,问题迎刃而解并建立二者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过程的思维。
这样,通过多媒体能够把学生不易掌握的宏观地理事物和微观地理现象,复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直观地演示出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解了学习难度,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拓宽学案素材的取舍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有些事物还会随着时间、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要想上好一堂地理课,就要求教师不但要视野广阔,还要掌握最新最快的信息。传统的备课方法,查阅资料耗时耗力,还不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的。随着互联网资源的越来越丰富,通过百度、GOGOOLE等网站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可以快捷获得有效信息。比如在查找“日晷”时,只需打开浏览器,到主页的查询,屏幕上就会出现与此相关的网站或文章,就能查看所需内容了。
另外,现在许多教育网都提供了一些优秀教案及相关的图片、动画等教学素材。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我们如何把尽量多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呢? 把握住这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吃透教材,了解学情,进行有目的地取舍是关键。在制作课件时,对非重点的、学生自己能够理解掌握的,要“惜墨如金”;对于重难点,就得“浓墨重彩”。课件的文字、图片、录像、动画,都应起到积极的教学作用,不能是无意义的点缀,以免喧宾夺主。
如我在讲授《产业转移》选取本土案例时费了一定心思,一是链接“梅州崛起新中心城: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是形成了一段精炼的文字介绍“兴宁东莞(石碣)产业转移园”,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课堂要讨论的问题,这种在多媒体优化组合下结合实际的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多媒体优化组合能形象地再现事物和现象的时空运行和分布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启迪学生地理思维。在教学巩固中,读图题和综合题的图表多,传统手段难以达到效果,多媒体则可充分发挥其优势,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提升课堂效益。当然,多媒体也不是万能的,使用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需要我们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沟通,使经典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得益彰。
再者,评价一节课效果好坏,并不在于我们运用的媒体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所运用的教学媒体与教学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和谐,取得实效。遵循教学整体性、目的实效性等的原则,优化选择与组合各种媒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即为学案设计之宗旨。
如在降水类型的动态示意图中,设计对流雨中的对流上升的气流用红色,暗示气流的“热力”上升;而地形雨中迎风坡水汽爬坡的箭头则可用闪动的蓝色,一方面说明水汽的爬坡运动,另一方面和背风坡表示下沉气流的红色箭头形成强烈的对比,含迎风坡湿润、背风坡干热之义。增加了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
高中地理课程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是现代教学的趋向,但是,多媒体教学的整合、创新,还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因此,在利用好多媒体的同时,教师必须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点拨,启发学生质疑思考,形成良好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