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构建模式
地理教学中“生本教育”的构建模式
【摘要】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堂教学形式下,《课改纲要》在论述教师培养
学生时用了“指导”、“引导”、“创设”等一系列关键词,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充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我校全面推行了生本教育下的学案教学模式,走特色办学之路,教师更新理念、增强能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焕发学校风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实际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从实施“生本教育”的具体做法和注意的问题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对优化课堂教学的思考,以期培养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生本教育合作主体引导和谐发展
“生本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本教育”而创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师本教育”侧重“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题,学生练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要求教师有“满桶水”,不愁学生“小碗水”不满。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当代中学生提出的知识、能力及智能的发展要求。我校自2006年以来,各个学科积极推行“生本教育”,两年的实践,收获颇大,在此,本人谈谈自己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具体做法
㈠、提出问题,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而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有效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作为教学过程起始环节,设疑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导学问题。
如讲授必修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内容时,我做了一些问题的精心设计:①地震发生时不要站在大树下,户外的树木可能会被连根拔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吸引学生)②地球内部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吗,人类是怎样了解到地球内部知识的?(钻研教材)③画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简图。(加深记忆和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就由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教师尽量创造问题情境,给学生造疑,使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㈡、指导学习,授之以“渔”
有了惊奇和疑问,学生思维就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尝试着对问题的探索,强烈的理性认知的需求在学生思想中油然而生,从而能使其智慧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这种求知活动中,教材当然是解疑最好的工具书,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学生自学教材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同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发现知识障碍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教给学习方法,在学习之前先教学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步骤,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行为。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摄取最有用的信息。自学的形式有多样,如阅读教材文字、图表,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几点:①教师要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编制自学提纲。时间适当提前,以便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②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表象的知识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性问题。尽量使用操作性强、意思明确的设问,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要求,同时兼顾到不同学生智能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备好必需的挂图、标本、模型及多媒体素材等,方便学生自学中查阅,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耗损。我的资料对每一位学生是完全开放的,他们可以随时找我借书找资料,并且指导他们如何分析、整理资料等。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图文对照,思疑结合。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当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提取自我学习所需的材料;每个学生的知识都是逐步建构起来的,包括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对老师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⑤介绍不同的自学方法供学生借鉴,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这种作用最好超前发挥,超前教给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及时有效地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步骤,自觉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作学习
合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都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越来越来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合作学习与个体学习并举,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这样的学习方式应作为课堂教学形式一种重要的补充。合作学习价值的实现首先要看合作是否必要,其次还要看小组的作用是否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社会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各成员相互取长补短,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
讨论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如在学习完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后,组织学生讨论“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经过学生热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建,有利有弊,考察利和弊的大小,决定建的必要性。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于教材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提示、分析,以避免“冷场”。②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图,从正反、纵横、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讨论,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③讨论要在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④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性,尽可能发挥全部组员的才智,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清晰的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并由小组集体认同,形成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让集体共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探索创新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创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联系科技动态设疑质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寻问根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形成知识结构,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教师应透视学生的理解能力,洞察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组织小组间学生进行经验交流,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中达到探索创新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时,把科学界的两种主要观点介绍给学生:一种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目前地球正处在地质历史时期寒冷交替周期变化的间冰期,地球内能的释放,引起火山地震现象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而因人类燃烧矿物质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90%,此外还有森林和其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吸收等都降低了温室气体的功效。最后提出问题:“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你又是如何看待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断去求知,去发现,产生新的思想。
㈢、创设情境、释疑解惑
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创设的地理情景要新鲜、奇特,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够吸收大部分的知识,基本上能够完成基础教学目标要求,但也会有一些疑难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答疑解惑,才能扫清学习中的障碍。在老师协助下获取的知识,也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辨析和思维的修正能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很难准确理解,我先设计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迪思维的手段,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发现疑点,引起他们渴求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和继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㈣、小结归纳、提高自我
课堂小结是学生在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取的认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需要把已学过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提纲挈领,全面准确,简明扼要,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寻求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简明扼要的知识结构联系图,是对知识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小结归纳,也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系统的、发散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㈤、及时检测、评价自我
教学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借以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检测评价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又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学生经过自主、合作学习后,其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检测来完成。凯洛夫认为: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两个必要的、紧密联系的阶段。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每个学生在检测中均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意见或专注别人的操作,对来自小组各成员的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加工,反对或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最终形成共识。这一过程,使学生直接目睹了他人的思维方法,并敢于提出异议,大胆争辩,学会取人之长,给他人以帮助,学会归纳小组成员的主要意见,使自己从中得到提高。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有机会向同伴学习,这就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愿意表达思想,寻求帮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充分互助。检测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互相交往的过程。检测的结果只有集体的胜利者,没有个体的失败者,这样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给接受检测的个体以鼓励和信心。
二、实施“生本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㈠、“生本教育”模式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因此科学安排合作学习小组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
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克服困难、挫折的意志和毅力,为学会与他人协作和客观评价自己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与空间的保证,也为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开辟新的天地。
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宜4人至6人作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做小组长。教师在安排合作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①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利于组内学习交流。②完善合作学习小组内部机制,实施小组长负责制,组内实行民主自治,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小组学习氛围。③为方便合作学习活动的全员参与,小组成员的组成适当考虑座位临近的同学,当然教室也可以按合作小组进行位置编排。④每小组形成一个单位,引入小组间竞争评价机制,对小组的表现及时评价。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
在教学中,学生个体参加小组的学习和讨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小组的答案质量就是小组学习情况的反映,通过小组的参与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㈡、加强“生本教学”的学案编制,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生本教学”的学案编制要体现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价值观,以“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行为观,以“先学后教,以学导教,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核心结构,拓展学生自学、质疑、讨论和操作训练的时间,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教师点拨、指导的能力水平。学案的编制要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首先要充分研读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明确学生学习每一节的学习要求,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难点,并适时地告知学生,同时每一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种以上的学习方法供学生学习参考。这些在学案上要体现出来。
其次学案不是教师的课堂“教”案,应按照学生在学习目标下的学习过程的顺序的编制,由浅入深,主次分明,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学。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是主体,是“教学之本”,通过学案教学就是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精心设计课堂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训练不是选拔性、区分性考试,其习题不宜过多、过难,练习要贴近生活,体现出本节的基本知识目标和一般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更是学生享受快乐学习的一种情感体验。
㈢、教师要时刻把握好课堂的动态,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节奏。
“生本教育”模式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地位,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组织、引导、合作者。教师更像一位学生学习的向导,要紧紧抓住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调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新课标”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要激起学生真正的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调查、研究的动机,更重要地来自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调查、研究的需求,而这种需求更重要地来源于学生在阅读中对问题的发现,来源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同时能够做到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得到满足。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每组织一项活动时,要精心制定针对每一项活动的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和要求,在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把握活动目的,增强其主体意识,同时保证每一项活动更加有效和具有针对性。同时,要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并采取一切调节、控制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习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创造的目的。
“生本教育”模式充分强调“生生合作”,课堂教学追求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生的行为互动、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的一种形式。但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很难调控自己的情绪和问题的研讨方向,很容易导致学习方向的偏斜,因此教师的组织、引导非常关键。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一方面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能巧妙地将学生引到目标主体上来,完善合作课堂的结构,保证课堂目标的完成。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永远是首要的,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让学生享受到爱,还要让学生学会爱。在此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才能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
㈣、加强课堂学生个体的学习评价与反馈。
教师只有准确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调节或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才能始终保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积极状态。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设法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奖赏,为自己及团体的成绩而自豪,同时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可以在自身原来的基础上一步步前进,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生本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为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向引导,及时进行调控,从而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应紧紧抓抓住课堂反馈的信息,准确地把握学生总体情况,及时对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援助。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这也是新模式的内在意义,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让所有学生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学生个体参加小组讨论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小组的答案质量就
是小组学习情况的反映,通过检测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对学生的探索应作出积极的评价和激励。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个体的成绩与创新是小组进步的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高小组的竞争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个体之间取长补短,从而解决自身发展的障碍。
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