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8阅读:
字号:|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早在1870年年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其目的是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从而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目前,这种教学方法仍在商业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案例教法运用于普通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在教师职业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日渐增多,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的探索正方兴未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积极地倡导案例教学,在所有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要求有分量不同的教学案例。特别在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标准中更是如此。如在“必修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标准中,类似于“以区域地理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的内容标准就有5个,都涉及区域地理案例教学。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理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行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

  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目前主要见于高中地理新教材,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直观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此外,高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正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加快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探索和使用。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作用:

  1、便于理解知识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便于加深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理解。由于地理案例不仅具有相关的背景数据或材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也有利于将抽象地理知识形象化、地理概念具体化。

  2、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3、有益于能力的培养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而且,案例是对现实问题和重现和预演,通过有针对性地剖析案例,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地理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学生经过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有助于所学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理论的深化和巩固,利于地理学习的内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例如,教师在与学生学习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利用案例──我国西北地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使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学生很快进入场景,充分感知了案例。

  2.设疑问难指导──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不能放任自流,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1)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微观调控”。(2)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这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请描述荒漠化的景象和荒漠化形成过程是怎么样的?什么叫做荒漠化?

  ②我国西北荒漠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③请为荒漠化防治提出对策和措施。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学生思维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

  3.组织小组讨论──群体合作探究阶段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阶段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主要目的在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4.组织班级交流──自主学习互补阶段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辨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它的主要意义在于:(1)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2)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一阶段的讨论,教师要力保其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价──能力提高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教师的总结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总结评价过程中得到认知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总结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2)对案例本身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评价,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树立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态度,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地理课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因此空前高涨,切实显示出地理课教学的特色,对于推动地理课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差异性大;学生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低;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案例不够典型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下面就教师编制案例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自编案例必须是真实事件。因为案例教学法就是设置真实情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和领悟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有时会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所以案例必须真实可靠,有理有据。

  2.自编案例最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选的事件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还要和学生自己多少有点关系的。这会吸引他们、调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深入、去探究。

  3.所选案例不要太多、太大、太复杂。因为不是现成的,需要老师和学生事先做大量的准备,稍不充分或有遗漏,就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兴趣、吸引他们参与、促使他们探究、达到会学会用。案例只要合适,,无所谓大小、多少、简单与复杂。

  4.自编案例还要符合课标要求。每一节课都有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的,案例作为基本素材来设置情景,当然要为这一目的服务。所以案例必须与课标要求呼应并且,案例教学固然有效,但不应千遍一律,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教学的要求。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构建师生互动...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