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浅谈地理教学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浅谈地理教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面临学生基础薄弱,高考压力沉重的严峻形式,扭转这一劣势的关键途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大方面,4个教学策略,两个常用辅助手段的应用,来简要论述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兴趣? 效率?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教学策略? 课外实践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依据大纲对照宁波市小学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发现:(一)高中地理所需要的基础教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基本没有进行有效实施,导致知识严重脱节;(二)九年制义务教学中长期对地理课程制度性偏废导致学生对该科目的严重轻视。可以说进入高中的学生地理知识库存约等于零!面对现状,观望高考,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迫切需要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呢?带着这个问题,我通过三年的不断摸索、积累、总结,形成以下认识:
一、狠抓第一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主要场所,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每一个45分钟都是不容忽视的宝贵时间,都需要精心组织,在教学手段、方法、情感和语言这4方面都应精益求精,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教学手段策略——充分利用电化地理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手段是指地理教学用具及其使用方法,是组成地理教学方法的要素之一。按其提供地理知识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地理教科书、地图、地理形象直观教具、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电化地理教学手段及微电子计算机七种类型。
电化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电器化视听教学用具。例如,幻灯、电影、录相、激光电视唱盘等等视听工具。把由“教科书、黑板、粉笔、地图”的教学手段基本格局,变成为“教科书—电化视听教具—地图”的格局;由只能表现地理事物静态形体特征的图面与实体,变成了可表现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声像结合的视听教具。所以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的“幻灯投影”以其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独特的优势,显现出极大的生命力,采用PP运用自制的幻灯投影片作为一种直观性、实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学软件,可以解决很多传统教学形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我校每个教室都已配备电教设备,所以以PP制作软件为基础制作的地理教学课件成为我教学的首选,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月相及其变化规律。第二单元:热力环流;三圈环流下的六风七带;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4种主要降雨类型。第三单元: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和向、背斜转化;大陆漂移和板块运;海水运动和水循环。第四单元:渔场成因示意;台风和寒潮途径等教学内容都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良好题材。我通过自己制作,或是借用其他人已经制作的课件,传授上述知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巨大。
(二)教学方法策略——因课制宜,立足传统,力求标新
高考制度不变,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动摇。以“传递—接受”的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虽然缺乏创新意识,但对学生建立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是最佳选择,也是对付应试教育的不二法宝。他就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白米饭虽然无味,但每天必吃!而调换口味,在电化教学手段支持下,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作为传统教学的第一辅助手段,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教学方法众多,典型的有:案例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哪种方法,就需要因课制宜。我在具体教学中通常采用发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这4种教学方法,既强调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也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反差不是很大,易于上手,易于学生接受。
(三)教学情感策略——真挚,热诚
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能像春雨润物渗透学生的心田,从而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调空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高昂情绪,则教学效果倍增,否则学生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为人师表,不应该推崇师道尊严,更应以真挚热诚的情感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的给予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所以教师应以真情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语言策略——正确性、教育性、艺术性、启发性、直观性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
当今素质教育之风愈吹愈烈,地理教学时间越减越少,要在课堂45分钟时间里保证教学效率,显然提高地理教学语言的效率非常关键,而且事实证明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运用教学语言的水平和技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和修养呢?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的自然科学属性决定了地理教学语言必须正确。(1)地理课堂上叙述地理名词术语、描述地理现象、讲解地理规律、讲述地理事物以及地理释疑等环节上,语言表达要准确、科学。(2)要注意汉字的发音准确,不能错读或误读汉字,比如说不能把“兖州 ”、“海参崴”中的“兖”字和“崴”字读错。(3)一般情况课堂教学要用普通话,切忌地方方言或土语随意搬进课堂,从而失去课堂的严肃性。(4)语言表达必须符合现代语法规范和要求,切莫在教学语言中混杂“之、乎、者、也”等字眼,出现文白夹杂这种不伦不类的语言,使学生晦涩难懂。(5)语言要精炼,课前对教学语言要进行取舍,做到惜话如金,多而不失一词,少而不余一言,恰如其分地表达所要讲授的地理内容。
2、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地理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边缘学科,通过地理知识的教学,要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艰苦朴素等情感的教育。因此,在语言表达中须时刻贯彻情感教育。如讲我国河流湖泊前插入该段描述:“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如:当讲到祖国疆域辽阔、跨经纬度广时,插入描述:“当祖国的塞北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隆冬之际,祖国的南疆已是花木扶疏,阳光明媚,大片的蔗林,黄澄澄的香蕉……”此时此刻,一幅幅壮丽辽阔的画面立即浮现在学生的眼前,爱国主义情感便油然而生。
3、艺术性语言生动诙谐,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里说的语言的艺术性是指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文学性的古典诗词的恰当运用,即常说的语言的文学性。如下的古今文学用语生动优美,富含地理知识:
“一年有四季,全年备寒装”反映青藏高原高寒的气候特征;“天无三晴日,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又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地形状况;“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准静止锋;“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四川盆地; “风吹草低见牛养 ,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我国西北从东到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规律;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
上述文学语言、朗朗上口、形象生动、贴切自然、意境深长,地理课堂上适当地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和谚语,学生不但爱听,同时一幅活生生的地理景观画面便会跃然脑海,使学生有临其境,闻其声,睹其人之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课堂效率大增。
4、 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而现代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
5、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当然一方面可借用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文学用语。另一方面,利用直观的语言创设活灵活现的地理景观,如讲到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在地形特征时,可假设“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如此描绘,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显然无须多费口舌,繁琐讲解,其地形特征自然就掌握了。
二、搞活第二课堂教学
第二课堂教学既课外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作为学生正常学习有机的辅助形式,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检验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空间和时间,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环境与条件的限制,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做的成功既能为学生带来荣誉,又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形式:
(一)、普及型课外实践活动
为激发高一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利用校内的一些基础设备,开展下列活动:
1、定期气象观测2、观察月相3、太阳高度角测量 4、测当地地理纬度和经度5、制作地球模型6、祖国各地风景名胜图片展览,7、出版地理画报和墙报利
开展以上活动,可以很快在高一新生中扩大地理科目的影响力,使得学生较快的改变以往对地理的轻视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并能够潜移默化部分优生今后选择文科。
(二)、专题型课外实践活动
为培养高二和高三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开展乡土地理研究活动。活动开展前必须注意3点:
1、学生方面——吸收具有扎实地理基础、良好心理素质、思维活跃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活动成员,这是是否能完成研究活动并取得实效的关键。
2、教师方面——提出的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活动的目的要明确;任务分工要细致有层次。既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必须事先规划好,这是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
3、学校方面——争取学校支持。活动展开必须征求学校同意意见,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取得资金支持则最好不过了。这是能够进行活动的前提
做到以上三点便可根据参加的学生人数,课题规模的大小,确定活动时间表,并分阶段实施。
为编制校本教材,开展校本教育,也为了整合高一地理知识于乡土地理中,我在文科实验班开展——《慈溪今后15年规划研究》的课题,两年来,整个班级把该课题看作班级的荣誉和事业而倾注心血。正因如此在课题不断进行的同时,很好的带动了全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使的地理成为该班最强势的科目和学生最骄傲的科目。
综上所述,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内外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真正做到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让学生进入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再学习地理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解决学习兴趣不高,地理基础薄弱的劣势,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