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将乡土地理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活化、深化地理教学。如通过分析樟林港的变迁来说明交通运输条件对聚落的形成、布局、乃至商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将乡土环境地理方面探讨和课文知识相结合,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教学重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生态农业??樟林古港??交通运输?区域发展
一、概述
乡土地理教材是展现本乡本土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最生动、最直观的地理感性材料。在地理教学中注意联系乡土实际和进行乡土地理教育,积极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活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原理和案例相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也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我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教授,1929年在他所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一文中指出:“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是符合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如果没有对周围环境中山川、村镇、农田、道路、天气变化等感觉经验,就难以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乡土地理资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家乡,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使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建设成就来之不易,感受先人们的拼搏奋斗精神,珍惜前辈的劳动成果,并看到家乡社会主义建设美好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今后自己应如何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对学生来讲,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也需要通过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培养、锻炼。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中,个人认为:应充分发挥本地教学资源优势,将乡土案例渗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加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切实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教师紧密地运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我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乡土地理教材,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
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事物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直观性差,感受性弱,学生兴奋点不易激发.为此,必须引用乡土地理事例来阐述说明,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抽象到具体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
例如:在《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先提问学生:我区新开发的工业区为何选址都在324国道沿线地区?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并很快答道:主要是看中324国道沿线地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人流、货物的集散。
又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中生态农业时,同学通过学习知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仅靠课本提供的概念和简单事例,学生对生态农业还是感到很陌生很遥远。这时,我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看到农民在果园里养鸡、稻田里养鸭、牛蛙池上架瓜棚”?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生态农业”。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是啊,我看到过。”“我怎么没发现?”同学们议论纷纷想要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种养方式就算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样“水到渠成”,适当的解惑很有必要。
“以稻田养鸭”为例,根据食物链的原理,稻田中放养的鸭子可以大量地消灭水稻二化螟、稻叶蝉等多种害虫及稻稗、鸭舌草、驴耳菜等杂草及其病源菌寄主。鸭子在田间活动,能将稻田水搅浑,起到中耕松土、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鸭子排出的粪可为水稻提供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实现生物防除病、虫、草及生态培肥。?此外,“稻鸭共生”在稻田养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除草剂,彻底清除了新的污染源,如果长期坚持稻田养鸭,可以降低或清除土壤及水域中的农药污染,减少或消除农药在水稻中的残留,提高水稻的整体品位,确保稻米品质卫生安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一环扣一环,充分利用了生物学中食物链的原理,使社会既能持续取得丰富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又能改善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这包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同学们以后学习生物时,还会更深入的学习这一方面知识。我想,也许晚上回到家里,他们就会迫不及待的打开生物书看一看这方面内容,或者要问父母亲许多家里种田的事。所以说:应用乡土地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为学生综合知识比较欠缺,抽象理论理解能力差,综合观察分析能力低。故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课中关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教学中,我引用了学校附近“樟林古港”这一个古港的发展过程,樟林古港繁荣的起点是从渔业港转变为商业港――商埠的建设迅速兴起。在乾隆七年(1742)澄海县令杨天德发布告示招商民盖建铺屋,共扩建铺屋102间,乾隆五十六年(1791)又批准商民之申请,增建铺屋12间,前后共建铺屋114间。这些铺屋沿着内港左右两侧排列,组成8街,外围东、西、南、北、塘西、仙陇6个村社环绕迅速形成“8街6社”?的繁荣局面。后来由于商业继续发展,樟林港扩埠市,又增修街道,筑桥梁、砌码头、建栈房;嘉庆年间,繁华的港口形成一条长300m宽5m的大街——新兴街,街侧都是商店、仓库、货栈。有大货栈13间,小货栈30——40间;坊前有一座望海楼(永定楼),登楼远眺,可见“千艘万舶,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南北线航运货物云集樟林港,全盛时有“9街7社?”,有“樟林埠”之称。那时,远洋红头船启运与回航多数泊在樟林港。?据本地地方史资料可证,澄海不少旅外著名侨领和实业家,如郑信的父亲郑镛,六代兴盛的陈黉利家族,隆都金财合家族等,都是从樟林港乘红头船飘洋过海的。当时英国1875年出版的世界地图,标上了樟林港的位置,海外各地潮人寄信回家只写“中国樟林”便可到达。足见当时樟林港商贸活动频繁、很具知名度。这就说明: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区域商业的发展、布局具有重大影响。而学生也从这个实际的、活生生的例子里面,充分的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的发展、布局有重大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具体体现如何。
通过运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使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交通与商业发展、布局方面的关系,而且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具体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强爱国的思想感情
地理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实施德育的有机结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生动而又直接的活动。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乡土地理能把智育、德育融为一体,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例如:在《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发展这一段内容后,向学生讲述:樟林港是200多年前韩江北溪出海口的一个古港,港东依莲花山为天然屏障,上溯潮州、兴梅等地;港口东南为澄饶海湾,外有南澳岛作屏障。扼闽粤海陆交通要冲,内港深入陆地乡镇,港埠相连。樟林早年是一个海畔渔村,因其地产樟树得名。明末清初,樟林港已具港口雏形,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粤东大港,樟林港于1556年开埠,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曾显赫一时,为古时潮汕籍侨胞出洋的聚集地和出发点,名扬中外,被称为“粤东通洋总汇?”。乾隆嘉庆年间为全盛时期,拥有“8街6社?”,货栈58间,码头1座,商行店铺1000多间,非常兴盛。嘉庆末年以后,港口逐渐淤塞,大船已经不能进港,小船还得接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汕头辟为通商口岸,潮汕对外贸易由樟林港转至汕头港,樟林港开始逐渐衰落,清同治年间(1862——1874)樟林港东面已淤积成农田,出海口外移逾10km,港口遂弃。现在的樟林虽然没有以前那样繁荣,但留下的“红头船”精神(拼搏精神)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樟林由于陆扼潮、澄、饶三地交界处,324国道经过此地,商贸活动还是颇为繁盛。
通过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素材,深化“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发展”这一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明白先人们飘洋过海的拼搏精神以及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这种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转化为对祖国的高度热忱。
(四)、将乡土地理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在《城市空间结构》一课中关于“区域区位分析”这一内容时,布置学生做一个关于“樟林古港”的区位分析的课题研究,港埠的贸易业务是否繁盛,与地理位置、乡村的生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也与政府的税收的多与少密切相关。学生主要从樟林港繁盛的原因和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因为是在本地开展的实践考察活动,安全比较有保障,这就是利用乡土地理来活化地理教学的好处,在保障学生安全之余,又可以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实地考察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提高地理观察力,丰富地理知识,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区位分析,深化、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三、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乡土地理素材合适的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教师必须下工夫长期积累材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乡土材料的收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一)备好课
在每一个章节的学习中,要作好备课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并且思考本地有哪些材料与本课内容相关,如何能够巧妙地把乡土地理材料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等,都应当列入备课范围。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的思考,理解、深化课本知识。
(三)注意方法与知识的联系
在将乡土地理素材渗透到地理教学中的过程里,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地理观察知识以及社会、野外调查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
一方面,把乡土地理案例渗透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地理学习习惯,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因此,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应紧密联系本地实际、典型的乡土地理案例,开发、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教学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恰当地应用乡土地理教材,不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接受,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深化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