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0
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成为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常常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十分有利。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任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养成思维惰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就结合高一教材的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具有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作为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勇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前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活动的参与性,后者可以使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并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思考和参与。在新课导入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波澜,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关键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要学习《新课标人教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可以先给学生念一段好莱坞的电影《未来水世界》所展现给观众的场面:“未来的某一天,由于接连好几个世纪的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的冰雪都融化了,水面不断提高,原先的大陆和岛屿相继被汪洋大海所吞没。陆地上的生物几乎完全消失了……”学生自然会想到很多问题。如全球气温为什么会上升?二氧化碳增多为什么会使气温增高?温室气体有哪些种类?为什么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全球变暖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对于高中生来说,更多的问题情景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创作,因为问题的产生并非只能来自于直接经验,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学习,他们并不是简单的去重复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过程,而是直接接受人类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这就是说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因此,教材中出现的资料中也可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等问题。
这个阶段也不可忽视教师的示范提问,特别是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全过程。起始阶段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发现并学会提出问题的方法。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从教学角度看又有重点和非重点,难和易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合理的评价和对探索目标的定位。问题的评价主要看提问题时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好的问题往往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探索目标的定位可以参照课程标准。
例如,在学生提出“温室效应”课题中,有的想知道如果海平面上升,海岸线退缩,大片陆地将被淹没,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生态难民”该怎么办,有的想知道全球气温上升与厄尔尼洛现象有没有关系,有的想知道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人类的呼吸系统会不会受到影响,有的想知道如果地球未来某一天真的变成水世界,人类能不能长时间在水上生活、工作,或者会不会放弃地球到其他星球定居等等,对此,教师进行记录并予以适当评价,然后共同确定一个课堂的探究主题,其余的问题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课题探究。
二、积极思维,解决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尊重学生,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因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或幼稚可笑甚至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对学生讽刺、挖苦,求全责备。教师应当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给学生恰当的解释、引导,及时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黄赤交角”形成时,地球仪放在讲台桌上演示,这时有位学生大声嚷道:“老师,地轴怎么歪了?”虽然有点“意外”,却能反映这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敢于说出自己疑问的勇气,我赞赏了他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发言的勇气,并启发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全班同学通过仔细看书、读图、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黄赤交角怎么形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环境有何影响?黄赤交角会不会变化?如果变大了或变小了,地球温度带会怎么变化?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真的“动”起来了,课堂效果相当显著。
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思路不吻合时,教师不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也不要当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正是所期望得到的答案时,教师便立即抓住,如获至宝地加以肯定或赞扬。
三、产生新问题,激发求知欲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前面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例如,在学习《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时,首先让学生观察“厦门海沧经济开发区工业分布图” 学生根据图中工厂的分布及课前准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1、海沧主要有哪些工厂?2、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3、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是什么?一方面进行知识的运用,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进一步激发其探索欲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去探索、去研究、去论证,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为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在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地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四、改变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学生敢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关键在教师。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我们地理教师一怕耽误时间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完不成任务,二怕因知识涉及面广,疑难问题多,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这是大多数地理教师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首先要破除教师头脑中的“怕”字。其次,学生是受传统的观念影响而不敢提出问题,所以,要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还必须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学生,使他们勇于提出问题。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要让学生张口提出问题,应该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还可以列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和成绩的例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为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更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敢问”热情。
五、改变提问方式,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不会提问题怎么办?毫无疑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办法。理论上说,针对地理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均可提出问题,但如果这样引导学生提问,其结果对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肯定不理想,因此,我们应当教会学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循着概念、定义、原理、规律、知识联系、联系实际,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只要用心思考,很容易发现书本上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自然,联系生活。只要我们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周围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就可能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学生离发明、发现、创造已经不远了。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教师不应避而不答,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一些路标,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在课后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但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往往能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