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9阅读:
字号:|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培养策略

  【摘要】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本文从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入手,讨论了何谓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从六个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我效能感 培养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习动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和动机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过程或表现形式进行界定;有的从自我效能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这些界定虽然各不相同,但学者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界定,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1]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和进行具体学习活动的能力的预测。[2]它体现由学生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自信和期望,不仅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就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教师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对此,我们可以简单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实质上讲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哀莫大于心死,一件事无论多么有价值,如果人对自己很失望,感到自己做不到,他就不会去做。例如,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进行学习,他就不会在学习上下功夫,因此,在教育中应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以增强他的自信心。[3]然而,现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够,虽然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过高的要求,过分的竞争使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失败者的行列,他们把自己看成是无能者,变得自惭形秽,产生了自卑感。因此,新课程形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新课标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堂作为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此过程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程度,直至影响自身信息素养培养,所以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则是在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对自己学习信息技术课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之中,更突出的是信息技术效能感。

  信息技术效能感即为个体对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信息技术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作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动力机制,信息技术效能感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首先,信息技术效能感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性概念,既包括认知成分,也包括情意成分;其次,信息技术效能感中的认知成分的对象主要是信息技术程序性知识,包括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具体体现为对自己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和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再者,信息技术效能感反映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分析,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笔者认为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可从课堂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奖励机制、学习监控、内容表达六个方面阐述。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细化信息技术课堂目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关键的环节,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阵地。细化信息技术课堂,学生达到目标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新课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六个模块, 在这六个内容模块的学习中,每个模块以及其中每个主题均有内容标准,这些内容标准可以指导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在选修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媒体采集与制作的内容标准中有“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选择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分别对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能解释多媒体信息采集的基本工作思想”, 就可以细化为许多信息技术课堂目标:用麦克风和录音机采集声音、通过光盘或网络获取视频或抓取视频、从网络获取图片、使用Photoshop软件对获得的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使用Gold wave软件对音频文件进行编辑等目标。值得一提的是细化之后的目标如信息检索、网络交流等可以在其它学习内容中重复出现,甚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巩固学生该方面能力。依据信息技术课堂现有的条件,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葡萄”,即目标必须是经一定努力可实现的,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二)任务分步驱动,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在细化的信息技术课堂目标下,信息技术课堂常用的任务驱动方法可以将任务分步逐层深入,使学生在一系列与任务有关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与乐趣。例如:在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主题的教学中,可以以设计“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方案作为总任务驱动,在完成此任务之中,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观察实际范例,分析掌握数据收集、分类和建立以及描述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利用某个通用数据管理软件添加数据和编辑数据库,建立“个人学程档案”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掌握查找、筛选和排序及统计的方法。这样通过任务的分步驱动,让学生有明确的细化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方法,可在解决任务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虚拟群体合作探究,促进群体积极暗示

  在虚拟群体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下自主探究,契合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此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等的活动要求。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中,这种形式也有益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学生既合作又竞争,群体互动则可以传递替代性经验。在虚拟群体的情境下,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较容易倾向于认为自己与群体中其他人的起点是一样的,于是群体中他人的积极暗示对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效能感的提高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程序设计语言初步学习中,当学生个体看到同伴成功用VB语言设计实现在屏幕上画100个同心圆,会激励自己也按照教师的指导推测修改以及调试自己的程序直至获得成功。

  (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奖励机制

  积极评价可以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而消极评价可能使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亮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积极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潜能。信息技术课堂中可以以个人虚拟物品的拥有或者物品的升级来优化奖励机制,解决了在传统奖励机制中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问题。例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前,公布奖励的原则,对学生的闪光点采用对个人电子学案添加虚拟阳光、虚拟鲜花、虚拟宠物、虚拟偶像等结合高中生特点的标志进行奖励。作为一种特别的精神奖励,信息技术手段表现的奖励,作为传统奖励的优化或补充,促进了学生积极地自我评价。

  (五)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监控,引导学生自我监控

  信息技术课堂中,在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时候,由于教师角色的淡化以及网络信息庞杂无序,容易导致学生“信息超载和信息迷航”,此时要求有一定的约束机制、监控机制和管理机制。信息技术手段监控,如:利用网络监控软件极域教师V6版本监视学生屏幕,可以辅助教师巡视监控。但是外在监控只是辅助学生内部自我监控,学生自我监控才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真正保证和前提,教师监控和信息技术监控的终归目的是将外部控制逐渐变为内部控制。

  (六)运用多媒体表达,唤起学生积极情绪

  焦虑、压力、唤起、疲劳和情绪等生理状态都能提供自我效能的信息。因为学生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思想和自我信念,而且他们的生理状态也会有力地影响其自我效能。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材料可以以多媒体形式表达,从而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舒缓学生的情绪。恰当的多媒体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心跳、血压、呼吸等生理唤醒处于正常水平。例如: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时候,用轻音乐来营造比较轻松的教学情境,缓解学生的焦虑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活动成就水平。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