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
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
摘要: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是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文章采取专题比较的方法,重点从内容、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揭示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对内地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香港;内地;道德教育;比较研究
道德教育,亦简称德育,在学校整个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工作中必须给予关注的重大主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改革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香港作为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自由港,各种思想和不同价值观在此交流碰撞、相融共存,香港学校在与这多元文化磨合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德育体系。这对于随着改革开放、日渐多元化的内地学校德育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就香港(回归前)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两者的异同,揭示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有效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给内地德育工作者所带来的启示。
一、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比较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完成道德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学校都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德育内容。
(一)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虽然尚无完整的体系,但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且形成了如下特点:
1.政治教育的殖民性。回归前的香港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1)鼓吹“西化”思想。在殖民统治中,港英政府几乎没有民主可言,但在舆论上却极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宣传英国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产生对英国的认同和归属感。(2)灌输奴化思想。“亡其国之上策,先去其历史”,“夺其国之上策、先夺其语言”。英政府为实现其在香港的“长治久安”,一方面推行“精英”统治。培养和扶植部分效忠英王室的华人“精英”进入社会管理阶层,作为教育的功利导向;另一方面,通过规定英语为官方语言和推行英语教育,灌输归顺殖民统治的奴化思想。此外,他们还采取了限制中文,把中国近、现代史排斥在历史教程之外,甚至在英文版的中学地理书上,把中国大陆列为与香港相邻的大国等阉割教学课程的手段。港英政府所进行的这种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政治教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致使其“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化,对祖国产生疏离感和陌生感。
2.公民教育的综合性。在香港,公民教育被定义为“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高尚品德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1](P4)。根据1996年《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德教育、民主教育、人权教育、法制教育、民族教育、全球教育等,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公民教育从幼稚园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学,是香港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从公民教育的课程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态度和技能。知识方面由五个层面的内容构成,即“家庭”、“邻里社会”、“地区社会”、“国家民族社会”和“国际社会”。如“家庭”主要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的责任、家庭生活与家庭的结构及家庭在社会中担当的角色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重要的家庭价值观念,如爱、孝、诚、忠等。在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养成关心民众、关心社会的态度。成为有参与意识、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公民,以及树立个人能够有所作为、群体能够有所作为、教育能够有所作为的信念。在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和创造性思维技巧,掌握获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养成判断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学会与人合作,与他人和谐相处,与人沟通,学会达成共同决策。由此可见,香港的公民教育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涉及了公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3.品德教育的多维性。香港的社会、文化背景特点,决定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一方面是民族传统伦理教育,另一方面是民主科学精神的教育,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兼容中西文化品德的人才。
在香港,学校品德教育保留了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虽然百年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华人社区,儒家传统伦理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深深注入香港同胞的血脉之中。如香港仁爱堂田家炳中学的校训“己立立人”,是孔子的行仁之方;香港大学的校训“明德格物”,取自《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乃是孔子的教育规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已渗透到香港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香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儒家伦理观教育,鼓励他们用仁、义、谦、忠、孝、恕等观念塑造自己。另一方面,香港作为具有良好开放度的自由港,又融进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特质。学校道德教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自由平等观念等。如香港的公民与道德教育,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主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民主的内涵,而且还要求具有相关的技能及态度:技能方面主要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信念、观点、利益,能参与集体讨论并在民主程序下作出决策等;态度方面主要是尊重真理、容忍不同意见、尊重集体决定、同时保留个人意见。“帮助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等精神有基本的认识,并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已列入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4.守法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的一贯性。香港的青少年大都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与香港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和基础文明教育是分不开的。香港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很少强求人们去崇拜和学习某个典型性人物而是允许人们保留自己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它通过要求公民“你应该做什么”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但更主要是以“你不可以干什么”来保持社会的有序性。在这个强调法制的社会里,守法教育自然就成了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在小学、中学阶段,主要进行法制法规、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大学阶段则侧重于研讨法律的形成和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并接受香港社会所实施法律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从而自觉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守法公民。
香港学校在抓守法教育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基础文盼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举止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守秩序、守纪律、重礼仪、讲礼貌、行为端正、不滋扰他人等。并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抓纪律和教师的管教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行为模式。
5.通识教育的全面性。通识教育是香港高校德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60年代以来,香港高等教育界就不断强调学生博与专的均衡发展,并通过推行“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应变、创造才能的人才。现在,香港的许多大学都已系统地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大致包括思想方法、逻辑、中国文化要义、西方文化概论、社会伦理学、现代社会问题、科技与人文价值观、比较文化、世界宗教、比较政治制度、社会哲学、发展与人类文明、法律与社会、东亚及东南亚发展与文化、世界公民教育、文艺欣赏、大学生活与心理健康等科目。内容既广泛又丰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特点
在内地,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十大方面。从这一理论上的德育内容体系并结合内地学校实践中的德育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内地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是无产阶级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又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决策的理论基础。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便成为内地学校德育的灵魂。
早在建国初期,内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就开设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政治常识课和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在高等学校设立了一系列的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大、中、小学的德育课都进行了改革。其中,小学主要进行以“五讲四美”和“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中学主要进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大学主要进行历史与国情教育,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教育。进入90年代、邓小平理论开始“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特别是在高校普遍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体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内地对每一个公民在思想品德上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三个主义”教育长期以来在内地的大、中、小学德育教学内容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以中学德育内容为例,在其所包括的八个方面的德育内容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各作为一个方面处于首要位置。并下设十多项教学重点。
“三个主义”的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倍受重视,而且各级各类学校还根据社会形势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三个主义”的教育。比如在建国初期,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学生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80年代初,在全国大、中、小学通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三个主义”的教育。
3.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所含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皆体现了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先进性。在世界观教育方面,内地学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学生,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科学求实的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人生观教育方面,倡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人生观,把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道德观教育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集体主义的教育和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教育内容上的先进性是和我国内地学校德育的性质密不可分的,它集中体现了内地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理想追求, 二、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比较德育途径是对学生实施德育影响的渠道,它与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内容的落实密不可分,香港和内地学校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德育途径。
(一)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共性
香港与内地学校在实施道德教育途径方面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香港中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了各个学科都有责任结合本学科教学进行公民与道德教育。具体而言,中小学主要通过下列课程和科目实施公民与道德教育:(1)班主任课。班主任是香港学校德育的最主要承担者,每周两节的班主任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综合课。(2)伦理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和教育资源,启发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伦理原则,确立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做一个有德之人。(3)宗教科。香港人大都信奉宗教,故学校借助宗教科,教育学生多做对别人、社会及民族有益的事情。(4)社会教育科。其宗旨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及态度和技能的培养,增进学生对自己、社会、国家以至世界的认识,并使他们在学习中发展思考力,确立自己的价值观。此外语言科、史地科、经济与公共事务科、政治与公民事务科、常识科等正规课程也都负有向学生传授有关公民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教书育人的职责。大学阶段,主要通过通识课程以及相类似的课程进行道德教育。
在内地,各级各类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进行道德教育的。如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些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
2.通过课外活动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学校十分重视校园课外活动的德育作用,把它作为正规课程的有益补充,普遍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香港中小学的课外活动按类别可分为:(1)全校性活动;(2)服务性活动;(3)体育活动;(4)康乐活动;(5)各学科学会活动。而且各类别的活动都有各自的教育宗旨。如服务性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态度,提高其公民责任感和义务感。除了一般性的活动外,还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较大型的专题教育活动。以礼貌运动为例,为了使学生明白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和养成接物待人的诚恳、和蔼、礼让等良好的品格,各学校开展了专题歌曲创作、礼貌卡设计、专题墙报、最有礼貌的同学评选等系列活动。香港高校的课外活动也相当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社会和学生团体组织的。其中,由舍堂(香港的学生宿舍称为“舍堂”)发起的“舍堂教育”在香港高校德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舍监的管理和组织下,不仅有各种迎新会,欢送会,师生聚会,还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比赛活动,出版舍堂刊物等。
在内地,各级学校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其类型主要有召开校会、班会,举行时事政治报告会以及各种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3.通过社会实践实施道德教育。在香港,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机构,参加植树,帮助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了解社区,了解香港,培养学生尊重公德,关心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品德习惯:在大学,主要是鼓励并组织学生在假期参加政府各部门、各公司、企业单位的一些具体工作,或参观工商企业或到社区调查,以帮助学生关心社会,了解民众疾苦,立志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敬业精神,早日认识未来的就业环境,为以后就业做一定心理准备。
在内地,各级学校一贯坚持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如在城市小学开展了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主题的实践小课题活动,在农村小学开展了“小星火计划”活动等;在中学,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军训以及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在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支教扫盲、科技文化服务、工矿企业实习等形式,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差异
香港与内地学校在德育途径方面也是有差异的,香港学校比较注重心理辅导和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而内地学校则更多地采用正规的组织教育形式。
1.香港学校在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特色。(1)注重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香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途径,它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辅导的任务是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现存的体制产生的疑惑、不满和反抗心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使其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从而促进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大、中学校广泛展开,常见的方法是由学校委任一位或一组教师,联同学校社会工作者,专责督导和实施学校的辅导工作。(2)重视校风建设。“校风,又称隐蔽课程,是指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与风格”[2](P2、34),它对学生的品格和待人处事的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香港各级学校深感校风在公民与道德教育中所起的无言之教的陶冶作用,因此都普遍重视校风建设。如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规范学生的行为,并利用法治和舆论的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和自觉性。在香港的各学校食堂,尽管高峰时排队买饭的人许多,但却没有插队加塞的现象。由此可见,校风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确实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2.内地学校在道德教育途径方面的特色。(1)注重班主任工作。在内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的最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就是根据德育大纲的内容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班风。(2)重视团队活动和党团建设。共青团、少先队是内地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它们所组织的活动是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因此,各类学校大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使其充分发挥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革命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青少年吸引到自己周围,落实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任务。实践证明,党团建设是我国内地高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香港与内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比较
(一)香港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和多样性
提倡隐性教育,重视渗透性,是香港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之中,强调知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使之潜移默化。香港教育界普遍认为:“一所好学校的全面而正常的生活,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节更能使学生建立理想和培养健全的性格”[3](P30)。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在教育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一方面保持有东方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注重道德知识的系统讲授;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西方现代德育的方法,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活动参与法以及情景陶冶法等。
(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方法上的灌输式和说理式
内地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法,即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一系列价值观念体系。根据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在工人阶级运动中自发产生,需从外部灌输的理论,认为作为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培养,也要从“外面灌输进去”,所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了灌输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受教育者接受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内地的道德教育还经常使用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和表扬与批评法等。这些教育方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逐渐发现这种建立在“社会本位”教育观念基础上的传统教育方法,常常忽视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特点,且很容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你教我听、我打你通”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青少年的思想,窒息了青少年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加快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促进道德教育效果的提高。
四、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对内地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通过香港和内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比较,对内地道德建设带来如下启示。
(一)丰富和拓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维性,表现为它既注重儒家道德规范的教化,又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诸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制精神等为教育内容;不仅注重基础文明、现代社会规范的教育,而且还把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诸如环境保护、人道主义、和平与发展等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多维性特色,对于内地学校丰富和拓宽德育内容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1.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从香港的德育内容来看,儒家伦理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不仅强调继承仁、义、谦、忠、孝、恕等中国传统美德,而且将其中一些观念和内容进行现代的诠释,鼓励人们用这些伦理思想塑造自己。香港在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把握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现实证明,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意念、伦理道德乃至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下来的中华文化及传统美德,仍然是我国道德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2.注重基础文明和良好行为的教育。很多到香港考察归来的学者和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香港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普遍比我们内地学生的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香港学校一贯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分不开的。相形之下,内地学校由于长期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文明的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致使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劳动观念差、缺乏起码的道德约束力等现象;即使一向被人们认为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在基础文明素质方面也令人堪忧。要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内地学生的道德素质,学校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基础文明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3.充实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内容。要从根本上打破内地学校德育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体系,使学校德育真正能够适应现实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还应增加如下内容:(1)现代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时效观念、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以及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等;(2)道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践行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独立地分辨是非,判断对错,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3)生态伦理教育,使学生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4)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勇敢坚毅、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承受力、耐挫力、环境适应力等等。这些既贴近现代社会又接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可以使我国内地学校的德育内容在突出主旋律教育的同时,变得丰富且富有时代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来来、面向现代化。
(二)补充、完善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实行德育灌输与德育渗透相结合。灌输和渗透皆为道德教,育的手段或方法,灌输是一种显性的、集中的、系统的、直接的宣传教育法;而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分散的、间接的熏陶教育法。笔者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两者的关系应该是并行不悖、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
2.重视心理辅导的德育功能。从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他们对心理辅导非常重视,如各学校的学生事务处都设有心理辅导组,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并针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开设专题辅导。香港的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开展得早和广泛,而且做得很有成效,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这方面的经验确实值得内地借鉴。
3.拓宽途径,建立开放型德育模式。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商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道德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在这方面,香港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为内地学校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借鉴。长期以来,香港学校实行开放的德育格局,学校“小课堂”紧密联着社会“大课堂”,在教育方法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许多西方的德育方法,诸如价值澄清法、道德认知发展法、社会行为体验法等得到广泛应用。为此,内地学校应首先打破单纯的课堂灌输、报告宣传的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采取“开放式”的教育方法,加大德育的信息注入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正确区分、辨别、选择和吸收多种社会信息的能力。同时,积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中有价值的东西,拓宽道德教育的思路和途径,建立开放型学校德育模式。
总之,香港学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确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内地学校借鉴和学习。但这并不是说香港学校道德教育尽善尽美,在各方面都比内地做得好。实际上,香港学校道德教育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的是缺乏完整的德育内容体系,学校德育长期淡化政治教育,回避国家民族的教育,致使青少年一代缺乏应有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其次,学校德育长期得不到重视,“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都是香港学校在未来道德教育发展中亟需改进和加强的。因本文的重点是通过两地学校德育之比较,揭示香港学校道德教育给内地学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推行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启示,故在此对其所存在的问题不做过多的评析。
参考文献:
[1][3]香港教育署编。学校公民教育指引[Z],1985.
[2]香港教育署编。学校公民教育指引[Z],1996.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