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戏剧教育基本理念及实践构想
学校戏剧教育基本理念及实践构想
[摘要]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小学戏剧教育应用框架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学科性戏剧教育,指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渗透性戏剧教育,即在课文中入选剧本和把戏剧教学法运用于学科教学;活动性戏剧教育,指教学活动以外的以戏剧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
[关键词]学校戏剧教育;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
戏剧与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戏剧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公民教育中,戏剧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给公民发“观剧津贴”。我国古代的“六艺”中,也包含着戏剧教育的元素。但戏剧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和戏剧教育方法的多样探索,大约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戏剧教育现已成为一大艺术教育门类。当前,戏剧教育思潮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有自己的戏剧教育组织,如美国有“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AATE)、我国香港有“香港教育剧场论坛”(TEFO)。1992年,“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IDEA)在葡萄牙举行创会会议,该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戏剧教育何以能够在近20年来蓬勃发展?这是因为戏剧教育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契合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适合21世纪复合型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戏剧教育是使人回归本性的教育,因而我们强调戏剧教育对于学生的普遍适用性。学校戏剧教育不是“天才教育”,不着眼于只培养少数校园精英,也不走专业化教育的路子。我们提倡的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对全体在学人群,为全体学生所享有,为全体学生服务。
20世纪初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方式之一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制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的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例如,美国于1987年颁布《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列出戏剧与剧场课程范本,将戏剧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个人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发展”“以艺术上的合作创作戏剧”“戏剧及剧场与社会情况的关联”“建立审美上的判断能力”四个方面,并按照年龄,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分成六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一系列教育。1994年,美国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所设置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单科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我国台湾也于2000年开始,首次将戏剧纳入国民义务教育“艺术与人文”领域的“表演艺术”学习与统整教学之中,并自2002年展开实际的学校课程教学;高中阶段也已将戏剧列在“艺术生活”科的“表演艺术”选修课程中。在我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把戏剧、舞蹈纳入艺术课程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
二、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学校戏剧教育是非专业戏剧教育,与专业戏剧教育以培养专业戏剧从业人员为主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它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性格、气质、精神风貌、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能力、兴趣、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的总和,尤其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使参演者和观看者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的思想情感施以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等多方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的个性气质和人生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道德尊严,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道德观念。对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审美情感,对形成个人的道德尊严起着很大作用。”戏剧正是具有这种强大功能的美的艺术。英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布莱恩·威认为:“没有两个人是相近的。教育是关怀着每个人,戏剧则是关怀着每个人的独特性并其人格的特质。”我国台湾戏剧教育家张晓华先生也明确指出,戏剧教育能使“对人格的培育,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的确,戏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这些独特的美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观照他人、反省自我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共处法则,引导他们热爱真善美、憎恨罪恶,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张伯苓是20世纪初我国最早主张通过戏剧教育达到人格教育目的的教育家。在他看来,戏剧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造就戏剧人才,而是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善人格和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相信,戏剧活动能达到造就具有“完全人格”、能“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新人才的教育目的。当然,学生经常参与戏剧活动,能够在才艺方面得到锻炼,但才艺培养不是戏剧教育的主要目标,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格教育。我国的香港、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初学习西方提倡戏剧教育,20多年来在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大力推动下,至今已取得相当成效。他们倡导、推广戏剧教育,并不在于培养专门的戏剧理论和创作人才,而是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国民,使其具备一个公民的基本条件。
三、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种大趋势。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l世纪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是否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成年人的事,也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是所有受教育人群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潜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确,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这些艺术相比,戏剧由于有故事、有冲突、有人物性格塑造,包含着更丰富的人文内容和知识,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较之作为影像艺术的影视,戏剧也以其形式简单、随时能参与而体现了它的便捷性、可操作性。戏剧无论是悲剧、喜剧、正剧还是各种小品,都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和人生内容的翻版,因而戏剧离人最近,所谓“人生如戏”“戏即人生”,就是对戏剧与人生、戏剧与人文关系之密切的形象说明。戏剧教育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宣教,它是借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和戏剧情境达到教育目的。无论观剧或是参演,学生都能够通过剧中故事和人物更好地理解生活、体悟人生、发展个性。戏剧教育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重视的是参与者的交际、表达、情感、想像力、集体意识等素质的养成和体悟,因而戏剧教育是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之一,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四、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其中还包括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人才能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提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将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正是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我国台湾戏剧教育家张晓华先生,曾具体阐述过创造性戏剧教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感性融入培养同理心,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启发想像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进创作能力;明确有意义地运用身体动作、美化身体动作,促进身心健康;促进表达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合作的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戏剧与剧场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养成批评等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戏剧教育除了具有丰富感知、范导人生、陶冶性情、寓教于乐、培养道德、完善人格、获得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提升语言交流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才艺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又由于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能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道德的、审美的等多方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人格形成、个性发展、体能锻炼甚至劳动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当然,我们不是说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而是强调,在培养适合2l世纪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方面,本身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刻、建筑等方面知识的戏剧,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要比其他单科艺术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潜能。
五、戏剧教育运用于基础教育的构想
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我们自2004年开始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以杭州市大关小学和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为重点观察和实验的平台展开个案研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探索,我们逐渐构想了一套适合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
学科性戏剧教育,严格地说是指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即把戏剧当作一门学科纳入学制内来教学。目前戏剧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有美国的单科戏剧教学课程、英国的复科统整的戏剧教学、我国台湾的跨科统整的戏剧教学等多种课程模式。2001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开始明确把戏剧列为其教学内容之一,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相互支持和补充,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该包含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的设置,被教育专家认为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戏剧作为学制内的学科性教育,从此有了政策依据。目前不少国家级实验区都在尝试开设包括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笔者曾在杭州市大关小学指导开设多节综合艺术公开课,取得了很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
渗透性戏剧教育,又分渗透戏剧教育的内容和渗透戏剧教育的方法两种。渗透戏剧教育的内容,是指在语文、英语等课文中直选人剧本,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戏剧文本来实施戏剧教育,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常常节选中外名剧。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戏剧的一般知识,培养其对戏剧的浓厚兴趣。渗透性戏剧教育的方法,可称之为“戏剧教学法”,是指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使之同时达到戏剧与科目的教育目标。教师借由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如扮演、模仿、想像、游戏等,让参与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不仅可用在艺术课程、语言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课程。在中国,“戏剧教学法”中运用最多的是“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等。
(三)活动性戏剧教育
活动性戏剧教育,是教学活动之外的以戏剧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同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活动性戏剧教育不仅指校园剧演出,它还可以是课本剧编演、角色扮演,化妆表演、包含戏剧成分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戏剧观摩等,形式可以非常丰富。例如,课本剧一般以语文/英文教材为基础,将课文的文学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是一种熔课文教学和戏剧演出于一炉,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新鲜活泼的教学辅助形式。在学校开展戏剧教育活动,重要的是要常规化、有组织化。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剧社或戏剧兴趣小组,以开展长效性的戏剧活动;可以定期举办艺术节/戏剧节展演,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让人人参与戏剧活动。有了固定的组织和节日,活动得到保证,戏剧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将戏剧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精神深处,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戏剧从内容到形式都为现代教育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它既是全人发展的良方,也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