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让教学六味俱全
应让教学六味俱全
——小议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特色
镇安二中余大兴
大凡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知识跨度大,地理教师更需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娴熟的语言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建立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得体、生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会学”和“乐学”,课堂教学讲究理趣和情趣,因而富有特色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有特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富有特色的地理教学语言应该六味俱全:
诗词歌赋巧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点缀一点文学味
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的古代文学,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描述不但优美而且颇多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道理,值得我们去回味和理解,也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用唐诗宋词强化月相知识的巩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刘方平的“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有“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等,可以对月相的出没和方位有更进一步了解,同时能更透彻地了解诗人传达的诗情画意,也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再如在讲水循环时,可以分析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句话的科学性;在讲气候垂直地带性时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分析日较差大时可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说明夏季风的势力范围时可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描述三峡工程的浩大时可用“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二、多种手法齐参与———在地理教学中增加一点幽默味。
一般的教学语言符合语言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文字的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是规范的,词语之间的搭配是常规的,因而与语言幽默无缘。但是如果突破语言、文字、词汇、语法和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变格运用语言材料并与学生的特殊心理活动过程有机结合,语言的幽默氛围自然就产生了。如:
1.借用语音相近的字词,构成特别的语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我国居世界首位的矿产钨、锑、 稀土、锌、钛、钒,可记为“吾弟吸毒心太烦”,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九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记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2.改变语流暗示的语义方向,使学生的心理期望突然落空,也会产生幽默效果。如:讲完地震预报这一内容时,这样补充:“日本地震学者花了三 十多年时间,耗资7亿美元研究地震预报,最后得出结论——”学生满怀希望地期待地震预报的新成果, 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准确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这样表述不仅产生了很强的幽默效果,而且也侧面说明了地震预报的艰难。
3.巧用比喻、拟人、借代、双关、反语等修辞手法,常会创造出幽默意境。如:讲恒星运动时,这样讲述:“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这个和尚除了念经外,还有一项‘业余爱好’,那就是观察天象……其实恒星运动的速度很快,牛郎26km/s,织女 14km/s,牛郎跑得快,大概是 因为男性的缘故吧。 1200年后明目皓齿的织女将靠近北极成为北极星,牛郎织女分道扬镳。也许有些同学会感到惋惜,其实他们并不般配,织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亮度是牛郎的六倍,体重是牛朗的三倍!”这段话把现代用语“业余爱好”借用到古人身上,新颖别致;把织女描绘成“明目皓齿”,比喻为耀眼的明显,形象科学;而“牛郎跑得快,体重小”是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再如,讲富士山这一活火山时把富士山近期有喷发迹象说成“富士山近期很想喷发”,“很想”一词用在此处令人忍俊不禁,妙趣横生。
三、百科知识大汇集——在地理教学中充入一点综合味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古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充入一点综合味,是自古至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面。
《两小儿辨日》是高中学生都知道的一篇古文,可将其用到大气对太阳的消弱作用中; 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的推导、北极星的高度与纬度的关系等数学问题可应用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海陆热容量、饱和空气的水汽含量、风力的能量来源、风向、物理风化作用、能量的转换和传递、噪音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可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的利用、沼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化学溶蚀可以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生态系统及生态平衡、森林与环境等与生物知识有着必然联系;如何科学地看待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的前景、可持续发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辩证关系渗透着一定的哲学味。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独特魅力,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地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的学习,而且是乐学。
四、巧用语调添活力——增强语言的形象味。
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化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学“海洋资源”时,可以这样描述:大海—— — 蔚蓝色的、浩瀚的、巨大的、辽阔的、陌生的、可怕的、神秘的、遥远的、令人向往的、波涛汹涌的;碧波万顷的海洋,你是生命的摇篮、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学生在形象的描述中,似乎能“看到”或“感觉到”海洋的美妙与神秘,从而产生对学习目标的兴趣。
再如讲授“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时,可抑扬顿挫地诵读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相关段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又用低沉的语调予以讲解,使学生知道阿房宫的建成是以伐光蜀山树木为沉重代价的,深入思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破坏之间的关系。
五、轶闻趣事显身手——增强语言的趣味。
在讲课中,适时插入一些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轶闻、故事,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理解某些地理现象。如为了讲清“气旋”这一重要天气概念,可用《三国演义》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进行分析。三国时,诸葛亮曾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欲将敌方全部烧死。不料,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魏军死里逃生。原来,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产生了降雨。
六、“春雨润物细无声”------增加教学内容生活味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教学现状往往是照本宣读,缺乏生活味,从而使学生感到在学习地理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而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的话,则可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增进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知识,如:为什么交通灯选用红黄绿三种颜色?路旁的道路指标为什么是红白相间的条纹?为什么环卫工人穿黄颜色的衣服?夏天同学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为什么?
近段时间房地产很热,尤其是镇安县连续三年商品房价格涨幅居全省首位,买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讲得最多的话题。利用这个在讲气候资源这一节时,就可联系生活中的这一热闹话题,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是一个购房者,你会选择怎么样的房子(主要从我们讲的气候资源这方面考虑)这引起了学生极大地兴趣,纷纷地从光照条件、通风情况、湿度、温度条件、绿化状况等方面做了很好地评析,兴趣盎然。
每个学生都看到过月亮,但可能在讲月相之前,没有一个学生会想到月亮出没和观测时间和方位是怎么样的?所以在上课前,请同学连续观察月相,自己总结出规律,然后在上课时,用“敢上西天揽月,敢下东海抓鳖” (上西天,下东海。即上弦月,上半夜西边天空可见,月面朝西;下弦月,下半夜东边天空可见,月面朝东)这一句同学耳熟能详地谚语加以归纳,既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而其中却将月相的规律的精髓部分概括起来了。而同学们经过实践更是能深切体会出这句话的含义。
生活中的我们经常能感受到酸甜苦辣咸等各种滋味,而教学亦是如此。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倘若能在地理教学中添点油加点醋,让其六味齐全,则会使地理教学独具其魅力。地理教学语言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的搬用,地理教师在备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进行再创造,只有钻研地理教学语言的特征,精于思考,勤于推敲,才能不断升华,以至达到炉火纯青、自成一格的境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