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制约美国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24阅读:
字号:|

  制约美国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内容提要】美国网络教育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全新尝试与探索,它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也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网络教育刚露端倪,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如:认识不足,观念滞后;设备分布不均,数字差异拉大;缺乏培训支持,技术使用不当;网而页质量难保,资源利用率低等,这些也是我国在构建信息社会和推进网络教育过程中应力求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美国;网络教育;制约因素;观念滞后;数字差异;技术障碍;网页质量

  1991年美国率先实现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以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加速了社会信息人进程,进而掀起了全球信息化热潮,使整个人类都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惊喜和冲击。1998年全世界网民达1.5亿,美国占54.7%,“1999年达1.96亿,美国仍占44%,预计2003年美国将拥有互联网用户1.77亿,世界网民将达到5.02亿”。“全球1.5亿网民赖以生存的区区13台顶级域名服务器,仅有3台部署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伦敦、东京、斯德哥尔摩)”。网络应用在美国早已由电子邮件、网站信息发布阶段进入电子商务阶段。“全球电子商务收入从1998年的98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110亿美元,预计2003年将达到1.3万亿美元,美国在其中占据最大份额”。美国已成为互联网的优势中心、全球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前沿阵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美国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一场必然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教育巨变已经发生,因为“网络的爆炸式增长,为人类广泛的、协作的、开放的、无止境的学习提供了机会”。

  美国网络教育??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正是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这种要求应运而生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明确宣布要“将信息化的力量带入美国所有的学校中”。美国的网络教育也同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领先世界一样,成为这种崭新教育形态的典型代表。但是,美国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认识不足,观念滞后面对迅速兴起的网络教育,美国公众乃至教育工作作者在思想观念上准备不足,普遍存在三种错误倾向:一是技术万能论。每一次高科技的创新都能在教育上掀起一次不小的应用热潮。正如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计算机辅助教育一样,90年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同样使一些人仿佛又看到了教育改革的一线曙光。他们认为网络能革新教育甚至能彻底改变孩子们的认知发展过程,能给自己的学校带来新的竞争机会。他们把技术视为课堂中包治百病的万能药(panacea),把教育革新与新技术的单纯引入混为一谈,以为技术能自动或魔力般地改革教育。二是技术无用论。对技术的作用估计不足,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产生对技术彻底否定的心理,认为新技术的投资与其教育回报不相符,他们抱怨技术硬件、软件支出费用过于庞大,挤占了其它正常的教育开支。伯渥利.H( Rerverly Hunfer)认为“这是一项超出任何人想象的高投入、低收效的工程”;而另一部分人则担心大多数孩子连最基本的读写技能都没有,又如何让其在新的高科技信息之路上驰骋呢?《网络学习:教师为什么使用互联网》的作者弗迪.S(Ferdi Serim)写道:“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能力问题??这里的能力不是指计算机能力,而只是简单的读写能力。”以至于马萨诸塞州弗默斯学院校长布鲁斯.R.伯克顿(Bruce R. Buxton)在1997年4月写给《华尔街杂志》的信中称全国教室联网是一大“国家政策灾难。”三是技术恐惧心理。教育工作者普遍抵制技术,一般教师不喜欢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复杂的技术手段。正如克内克.F.G(Knirk. F. G)指出的那样,“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技术恐惧症(technophobia)现象”,而现在则发展成计算机恐惧症甚至是网络恐惧症(Netphobia):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更新换代容易导致人们的“技术麻痹”心理,要想跟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势必要求人们不断接受再教育,一切得从头开始,尤其对年龄大的教师来说困难更大;另一方面,教师“担心人的工作将被机器代替”,“会失去对课堂的控制权、主动权。”戴尔曾对大学教授拒绝使用教育技术的情况做过分析,原因之一是“新媒体的使用对他们享有的学术自治构成一种威胁”,而且“教育技术应用得越全面,威胁就越大,”因此,当信息技术威胁到教师的工作或特权时,都将竭力反对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如1995年由于教职工强烈反对建设没有教授和建筑物的大学计划??学生将观看从大学校园里发送的双向电视课程,缅因大学校长被迫辞职。其他地方的教授则担心远程教学使得一个教师可以教授几十个班,采用新技术会导致其失业。1998年《奥兰多时尚》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络课程激怒教师》(《Internet Classes Irritate Faculty》)的文章,指出佛罗里达第十州立大学的教工正处于忧虑之中:校方不断强调要将网络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其担忧的部分原因是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会使他们失去对课堂的控制权。

  二、设备分布不均,“数字差异”拉大网络教育在美国各区、各学校发展不平衡,这首先表现为计算机、网络设备的分布不均,虽然计算机上网人均占有率由1998年的12人/台,下降为1999年的9人/台。但是城市学校为11人/台,而乡村学校为7人/台;大中型学校为9-10人/台,小型学校为6人/台;贫困最集中区学校为16人/台,一般贫困区为7人/台。全国平均有74%的教室联网,而在最贫困地区仅能达到39%;最贫困地区中有48%的学校将联邦政府资助作为其费用的主要来源,一般贫困地区只有14%的学校依赖联邦资助(联邦政府投入虽然从1985年到1998年增长30%,但仍不足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0%,当地的学区、州政府各提供约40%的费用)。学生使用计算机在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公立学校略优于私立学校,公产学校使用率,在1984年10月为27.4%,1993年10月为60.2%,1997年10月为41.2;而私立学校相应为26.5%、52.1%、37.8%。即使是公立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到1999年已有63%的学校将网速提升为原来的6倍,但仍有14%的学校在使用速度慢的拔号上网。

  美国商务部国家电信与信息管理署(NTIA)目前发表的《伴Internet而生:定义数字差异》中告称:少数民族、低收入者、受教育程度较低者和单亲家庭的儿童,特别是当其居住在乡村或大城市的中心区时,构成远离信息资源的群体。“数字差异”(Digital Divide)也是导致美国网络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已引起美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2月2日发表了关于“数字差距”的讲话,倡议实施旨在“缩小数字差距的政府项目”。

  三、缺乏培训支持,技术使用不当虽然90年代美国26个州颁布了教师科技教学培训计划,尤其是计算机教学技能培训拨款达3200万美元,师范院校也逐步开始加强对师范生提供基本的技能训练,并专门开设了选修课或必修课。但是只有85%的学校为师范生提供基本的技术培训,这种培训仍属于“计算机普及教育”范围,而且这便是其全部的技术教育了。美国教育统计中心调查发现,只有20%的教师“已经作好整合技术的准备。”一项研究表明,大部分师范机构的报告认为师范生在K-12教室里能在方便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所需的实习经验,但是大部分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并不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而且在他们使用时也没有专业教师、监督人员提供使用建议。因此,该研究建议教师培训机构应更多将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项目中。

  在职教师在利用技术时,缺乏专业人员的及时帮助是导致教师丧失技术使用信心的主要原因。一位教师计划教学生使用某一学科的网上新闻组成服务器等,这一教学计划会很快由于不工作的服务器、未激活的教室账号、无法登录等而不得不宣告失败。这位教师永远也不能忘记他第一次满怀热情地将技术运用于课程时的情景:30个学生在教室里跳来跳去,或无奈地盯着天花板,即使他再有20分钟茫然地摸索也无法上网继续开展教学。哪怕只有一次这样的经历,也能让教师认为在教室引入技术既不可行,又带来太多问题,而且防碍正常的教学。许多教师在经历一系列困难和挫折后,便放弃使用技术,改用原来熟悉的教学方式。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此外,存在学生不能充分、正当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问题。1998年美国教育统计摘要列出计算机的使用率(在学校)从1993年的59%增长到1997年10月69%,其中1-8年级从1989年的69%增长到1997年的79%;1997年高级中学有70%、大学有55%的学生使用,另外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家使用,但很少用于作业、学习。基姆伯勒(《陷入网络》的作者)调查发现8-14%的美国大学生已成了网虫,有的一周内竟花80个小时在电脑上玩游戏。纽约一所大学的调查也显示,在成绩下降的大学生中,有42%是因为经常上网玩到深夜而影响了次日的学习。弗迪.S说,来他机房上网的孩子中有些人只知道链接到MTV网站。美国新泽西州的教育测验中心对美国1.4万名4-8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电脑教学竟然对学生弊大于利,许多学生通过电脑网络互相抄袭功课、剪贴作业,还有学生利用网络大搞所谓的社交活动。

  四、网页质量难保,资源利用率低难以获得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是网页教育潜力无法更好发挥的一个主要障碍,网页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例如:

  1.不适宜的信息内容肆意传输。网上色情内容、种族歧视、宗教攻击、自杀指南、制作炸弹指南、暴力以及其它有害信息,使得上网成为美国社会颇让人头痛的问题。社会不法之徒也可通过E-mail或利用学生防卫能力低来骚扰学生。如一些人在网上建立色情信息交流小组,青少年或直接加入或虚报年龄加入,以参加关于色情信息的讨论。有的不法分子诱导7-13岁的儿童参加色情活动,并摄取图像,通过网络传输发送。

  2.非相关的海量信息难分优劣。缺乏普遍可接受的网页制作标准也是影响网页质量的一个因素。不幸的是网页质量似有下降趋势。网页编辑器、翻译器等低专业化、低技术化处理后使得制作网页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功能强大的辅助出版系统制作和出版网页。在查找某一主题资料时,实际下载的所需词条中有数量庞大的其它资料,这正是搜索引擎区分优劣网页的一大障碍。因此,“要查找到相关信息,即使是经常上网、有实践经验、有分析查询技能的网络高手,有时也会感到心灰意冷、耗费时间与精力(有时候却一无所获),这不是仅凭运气和耐心就能办到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

  3.传统教育的高技术化处理。“我们面临将网络变成一种被动的学习工具:教师更多地是在网上展示传统的教育内容??仍把知识看成是较大科目的组成,而且这些内容可分割成详细的几部分,教师可以一点点注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动态的超链接功能被广泛用于静态的资料库存,缺乏交互性和及时性,只是将典型的被动学习模式、被动教学情境搬到网上。

  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育的兴起,不甘落后的国家都在精心谋划和积极实施相关的教育调整与政策,我国自然也成为这股世界潮流的一支主要力量:教育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弘扬和落实,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都显示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稳妥、有序地进行。然而,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整体上的落后和教育观念的陈旧,与当代信息社会和网络化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急需深入研究、认真加以解决,比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现代人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素养,以什么标准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等等。所有这些,都急需我们寻找有益的参照,来分析比较和探讨。在推进我国网络教育过程中,应以美国网络教育的各种问题为戒,推陈出新,少走弯路。只有这样,我们的网络教育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Internet:你需要了解的100个数字[N].计算机世界.1999-11-1.

  [3]邵建东.审视因特网的国际政治内涵[N].光明日报,1999-7-14.

  [4]Edelson D.C.(1996).The Collaboratory Notebook.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39(4).

  [5][6][7][20]Christopher Conte.(1998).Technology in Schools:Hip or Hype?Education Digest,1998,(1).

  [8][9][10]张祖忻.美国教育技术理论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91、222.

  [11]Richard.C.(1999).The Onruch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The professor s New Dilemma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

  [12][13]http://www.nces.ed.gov.The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8:Table 359.428.

  [14]http://www.ed.gov.Classroom Connection to Internet continues.apace.

  [15]美国数字差距加大[N].计算机世界,1999-7-14.

  [16]http://www.ntia.doc.gov.Fast Sheet:Government Programs Designed to Close the Divide.

  [17]http://www.ntia.doc.gov.The Clinton-Gore Administration from Digital Divide to Digital Opportunity.

  [18]Will New Teachers Be Prepared to Teach in a Digital Ag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he Milken Family Foundation.

  [19]Some Simple Solutions to Common Design Problems.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998,(5). Maddax.C.D.(1998).The World Wide Web.

上一篇: 准确把握新课标,开展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