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
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
一、 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关注的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认知过程。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无多大联系。但在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教学、教育的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因而,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由于传统陈旧教育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缺乏清晰认识,导致目前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分离。一方面,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来自班级集体的课程资源与学习动力,忽视了对教学活动的特殊对象和主体——班集体的关注,教学效果难以如愿;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又往往撇开了班级社会最主要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而在极为有限的非教学时间内去构建班集体教育活动体系,整体效应难以体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经愈益意识到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线性过程,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活动。班集体既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又是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整合达成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过程。从而,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一)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班集体建设以有社会和群体发展意义的共同活动为中介。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班级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渡过的。加之,班集体作为学生集体,其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成人团体的学习集体,学习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和本领,学习做人和社会适应等等,因而,教学活动既是班级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本质指向学生的整体发展,因而,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为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和学生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教学活动的规范,如果这种规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需要和具有群体发展价值基础之上,那么,教学活动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被动、机械、个体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班集体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确立班级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的机会,使原本单一个体的、被动的,机械的学习转变为集体成员间精神交流,相互促进的具有集体和个体发展意义的学习。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是滋养集体文化和精神的土壤。班集体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集体文化的丰富和精神的提升。教学活动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级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滋养集体的文化。
第四,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让班级集体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体。通过引导班级集体对自己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和责任意识。
(二)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追求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集体文化是指集体成员共同认同和共享的文化价值,包括集体成员的知识经验、背景,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丰富积极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的集体文化是通过学生经验与文本对话的产物。它既是对文本化课程的补充,又是文本课程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动。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心理背景中展开的。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反之,消极的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缺乏活力和效能的主要因素。因此,班集体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能激活课堂教学的动力。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良好班集体具有相互扶持、帮助的责任关系,具有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提供机会的集体意识。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班集体都会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在课外,班集体会面对学习中的各种任务、困难,自觉地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运用集体的力量关注和帮助每一个学生。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因而,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总之,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理解这些关系和内在机制,是促进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有效整合的前提。
二、 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一)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是班级集体建设的核心内容。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所谓积极的学习价值共识,即集体成员对学习的目的、意义抱有积极共同的看法,这种共识是影响每一个学生学习动力的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具体揭示学习内容对于自我发展和社会的意义。并让学生集体在学习活动中能真实地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二)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目标、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使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具有生成的张力,通过学习内容的设计,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与学生集体共同商定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等方式,使学生集体成为课堂学习目标、任务的制定者。
(三)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所谓集体性教学活动,是基于集体成员合作互助,能促进集体与个体互动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亦即能使教学活动具有集体教育的价值和发挥集体教育潜力的活动。组织有效集体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1、建立相对稳定的班级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并帮助学习小组建立必要的互助制度和合作学习的关系。2、灵活选择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班级集体的交流分享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设置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能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总之,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应具有集体教育的意义和促进有效学习的价值。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班级集体在学习活动中一项重要的社会心理指标,是集体主动性、人际关系、情绪态度、学习效能的反映,作为一种动态的课堂心理场,它可以影响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班集体的重要策略。作为教师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心态,通过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并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创造相应的集体学习情境,如:轻松幽默的情境、紧张探索的情境、真诚交流的情境、体验成功的情境等等。从而,激活集体心理气氛,使集体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五)开展集体性学习评价。集体性学习评价,包括两方面,其一,学生集体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其二,教师对学习集体的评价。通过集体性学习评价,关注集体并利用集体的动力与强化作用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发挥评价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方式包括: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开展相互评价;教师对各小组集体的评价;引导小组集体之间相互评价、自我评价等;总之,教师应把学习集体作为教学活动评价的对象和手段,通过集体性评价强化集体的反思共识,激活学习小组和班级集体的学习活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社会性互动的意义,通过学习集体的自我评价实现班集体的自我教育与发展。
(六)教师应成为集体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关键在教师。教师作为集体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应当改变传统的以知识“教授—掌握”为线索的教学活动设计模式,而把集体学习情境作为设计的重点,把课堂教学视为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过程。把教学目标、任务、内容、方式等整合在一个个动态的集体性学习情境之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积极互动成为集体学习活动的促进者。除此之外,班级的所有任课老师都要以促进班集体建设为共识,摒弃急功近利的教学思维方式,形成促进班级集体建设的共识,积极改革教学活动,才能使班集体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双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