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8阅读:
字号:|

  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党的十六报告也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已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本人作了一些探讨。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发展

  素质是人或事物本来的性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人的素质其原始状态尤如一张白纸,染之黑则黑,染之红则红,其优劣好坏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与实践。素质教育基础的形成主要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因此,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行为、态度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有个别教育者认为,素质教育是智力教育,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灌输,或一味通过智力竞赛强化智力训练。这种说法只是片面强调了学生的智力素质的开发,以局部素质取代整体素质,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更有甚者,有些学校、教师、家长从学生一入学,就对其灌输一种“不能升大学就没有希望”损害论调,使得学生超负荷运转务求获得高分。其结果,使得一些青少年承受压力太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前途望而生畏。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之点则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真正变应试教育的片面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能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教师和家长也应改变过去只看分数而不看思想品德,文化科技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全面素质是否提高的看法。学校更应自觉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以德育为主导,以智育为中心,体育为基础,美育为优化,劳动为锻炼,整体和谐,全面促进,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并引入最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轨道。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要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人才创新、教育创新。美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水平远远不如我国,我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竞赛每年拿到许多金牌,但建国以来,我们却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获得者,原因何在?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可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借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余地,没有了自己学习,自己消化的时间,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被塑造成了一个个标准的产品。但学校不同于工厂,学生也不是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他们是未来社会的生产者和创造者,没有创新素质他们将很难丰富和发展这个世界。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樊篱,鼓励学生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并运用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乎寻常的或错误的想法、问题,千万不能嘲笑、训斥,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从而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情。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理应成为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

  教学不仅指教师教,还包括学生学。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显示了学生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会学生学习上加大力度。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学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应注意:

  1.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

  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自下而上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有了丰富的学识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自然会自觉地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2.要调动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3.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方法、步骤,从而在学习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就好比交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捕获猎物的猎枪,一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自己就可以用它们去捕获猎物,索取知识的金山,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以后用不着教”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战场,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必须先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达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改变。

  五、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教师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建设一支不但具有素质教育的先进思想,而且能够把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教师队伍,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思想品德、科技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的提高,都有待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难以想象一个自身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知识贫乏、心胸狭窄的教师,能够培养出思想道德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心理健全的学生。

  一些教师由于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不愿意花力气去探索新路,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过程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如果这样的教师大量存在,中小学的教育不可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无从谈起。

  教师行为的最高原则应是启发而不灌输,是管理而不管束,是激励而不包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究新思想和新方法,变课堂的“学会”为“会学”。在教学中不但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其获得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另外,教师自身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出现,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及时为自己充电,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要进行科学研究,用创新的方法去启发学生,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获取信息,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品质。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否顺利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轨,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对教育提高的根本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为此努力。

上一篇: 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浅探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