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
语文教学走向创新的五个转变
一、教学教法上,变“灌”“管”“压”为“启”“引”“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是把外部知识信息主动纳入知识结构的进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必要条件,而其作用不是“灌”“管”“压”,而必须是通过诱导、启发、辅导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的内部矛盾正确有效地转化。一句话,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好,学生就自主学得好。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趣的主人,然后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贫困山区中学教师忽略或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教师就采取“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自主学,我压你学”的机械简单的“灌”“管”“压”形式,只考虑到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不愿重视甚至忽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心向,向学生讲清楚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每个知识要素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国家建设、教育创新都是有机联系的,把教学创新目标体系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体系目标,在“启”“引”“导”上狠下功夫。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欲言而未得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指在学生求通而把握不到的状态下进行点拨、开导,使其思而得之。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愤”“悱”的状态下进行“启”“引”“导”,而且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创设情境诱导学生,促其进入“愤”“悱”状态,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将知识信息筛选、比较、加工、提炼形成自主的学习体系目标。
二、学法指导上,变“死记硬背”为“建构自主能力”
贫困山区文化落后,信息闭塞,我们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分条块要求学生背段意、背中心内容,不允许学生发问和思考,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远不如我们先哲们通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理。但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认为:生活中的“鱼”“渔”是可以传授的,而学习上的“鱼”“渔”,作为知识方法和技能,是传授不了的。学生学习上的“鱼”“渔”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个体的创造力的觉醒,知识像海水般浩瀚,每天都注入新的活水,任何人无论有多大的精力和绝对的权威都是无法完全传授或接纳得完的。有人曾这样说过“知识不能是由自以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给’自以为没有知识的人,知识是通过人与宇宙的关系,通过充满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又继续促进知识发展”。学生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改变死记硬背,挖掘其自主潜力,建立自我感,不仅每天都要接受新知识,领会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认知体系,这样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自己,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结构上,变“一言堂”为“精讲多练”
新教材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来编排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来设计的。教师“一言堂”局面应迅速改变,倡导“精讲多练”,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新意识。
我们提倡“精讲多练”,不是不讲析,而是有选择地精讲,不重复,不罗嗦,画龙点睛,有的放矢,只选讲课文中关键之处,有几个重点难点的课文要反复慎重的选择,挑选最关键的一个要点,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语言运用、板书设计、知识演绎成能力的训练都要紧紧围绕这一要点进行。
有教师上《羚羊木雕》,只从“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不同语言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这一关键要点切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教学支撑点,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多种训练点:a.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b.找出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的不同的性格特征;c.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等等。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说能畅所欲言,读能抑扬顿挫,写能洋洋洒洒。这样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各个知识点,培养他们思考、理解和审美能力,促成知识演绎成能力的转变,从而品味到语文天地的乐趣无穷,博大精深,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走向创新。
四、教学形式上,变“单向型”为“网络辐射型”
贫困山区中学语文教学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课型单一。我们努力改变单向灌输知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网络辐射式要比单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近几年来流行于世界各国的一些教学方法的理论创新上和实践效果上得到印证。以高效、低耗、速成、愉快而著称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例。它大量运用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从而使教学兼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要长期保持课堂教学师生、生生间互动的网络辐射式的教学形式,我们教师首先要坚决摒弃陈腐、落后、呆板、低效的满堂灌、单一注入式的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汲取精神食粮,努力提高学科理论与业务水平并不遗余力地将新知识新信息灌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血液。其次,课型要标新立异。有的课以讨论为主,有的课以研究为主,有的课以朗读欣赏为主,有的课以交际训练为主,有的课以实践活动为主,有的课以自学为主,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课型。打破传统讲读为主的课型,力争每一节课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意想不到的惊喜。再次,要打破照本宣科,打破唯一标准的现成答案,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和解决疑难的能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学相长。这既能促进教师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渗透悟性,陶冶情操,开拓创新。
五、教学目标上,变“两海一鸟”为“注重能力迁移”
所谓“两海一鸟”就是“题海”、“人海”和“笨鸟先飞”,这种战术常常被视为贫困山区中学语文教学在中考、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年年如此,循环往复,师生精疲力尽,然而收效甚微。
《大纲》要求:“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强调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旨。“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善于在课本实例中找出知识训练的支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技术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由认知——理解——运用——创新,由课内衔接课外。学生能所学的知识迁移成能力,运用能力进行再创造,才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