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人类成长中的重要性论文
语言在人类成长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本论文针对语言的先天性说法提出语言是人类成长副产品的假设,并从语言的产生、语言的进化发展进行了直接的论证;通过回顾当代主要的语言观,对本文的假设进一步多角度的进行了间接验证。
关键词:语言的产生;进化发展;当代主要语言观;副产品
一、引言
人类早已到达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把探险和征服的对象锁定在其他星球,并不断地做出超越。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研究远远落后于此,尤其是对自身日常所用语言的研究更是如此。在对语言的研究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作出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导致不同的结论。针对语言的先天论者,本文提出:“语言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这样一种假设。
把语言说成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并没有什么贬义,本文意在说明语言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第二位的,是在人类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东西:既有生物的基础,又更是文化传递的结果(范革新,2008:15);既是人类认知、理解的结果,又是认知、理解的一种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镜像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在人类改造世界和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语言起着重要的信息和桥梁作用,它反过来又不断的促进人类智力和认知的提高,它成为把人类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志性特征。
二、语言的产生
语言的出现和人类的出现并不是同步的。早在20万年前,现代人就已经在非洲大陆出现,但语言的出现只是在距今5万年左右的事情。语言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后天出现的东西。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面队险恶、敌对的环境,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需要一种信号或符号;这种信号或符号由简单的鸣叫、怒吼或者自然物渐渐地发展成我们今天的语言(当然,这里的语言并不是指广义上普通动物的语言,而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语言)(陈嘉映,2004:389)。从上述意义上来说,语言既是人类个体求生、成长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人类整体成长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适应自然界的结果。正因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它的产生不是凭空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它是人类直立行走和大脑进化的结果,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人自身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归根结底是人类成长的结果。
三、语言的进化与发展
语言的进化与发展是指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的、静止的系统,它也有产生、发展和不断成熟的过程。语言在不停的变化发展,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与普通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同。一方面,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一时期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另一方面,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语言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同一语言、不同时期的人们简直无法交流。语言的进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3.1词汇的发展变化
人们所使用的词汇决不是语言产生之初就存在的。词汇是人们对周围世界表征、认知、并对其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环境中的人,由于环境、视点、方式等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和现象拥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因而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词汇(石毓智,2006)。随着人类的发展,周围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旧的事物在不断的消失,新的事物在不断的产生,语言作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不断地调整着自身: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汇不断涌现。语言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无法自足,但又不断完善自身的系统。从个人的发展情况来看,每个人都有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从不会说话到会说,从词汇少到词汇多的发展过程。随着个体的成长,语言——尤其是词汇,也在不断的成长。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是个人成长中出现的,是个人成长的副产品。
语法作为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也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身。语言产生之初,没有什么所谓的语法,更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语法。人类的表达,最初——也最主要是依靠词汇手段(石毓智,2006)。语法是词汇概念内容的结构化、形式化、外显化,词汇和语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语法形式(石毓智,2006:45)。“语言就是事物的逻辑形式——语言(命题、思想)之所以和现实有同样的逻辑形式,因为思想就是现实的逻辑形式”(陈嘉映,2004:395)。这里的逻辑形式就指的是语法——语法来自于人们对现实的模仿,来自于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是人类认知概念内容的结构化。
从英语语法的发展来看,英语句子最初主要的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依照严格的词汇后缀形式和曲折变化来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句子形式的变化是依靠词汇次序的变化,并没有借助于今天所谓的系动词、助动词等手段(何兆熊,梅德明,2005:138;石毓智,2006)。随着英语的发展,语序变成了我们今天的主语+动词+宾语;同时,系动词、助动词等虚词出现,加速了语言的语法化过程,句子结构的变化不再单纯依靠词汇的手段。
从个人语言的习得情况来看,孩子的语言表达最初也是依靠词汇的手段,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语法形式(Brown,2005:27;石毓智,2006:20)。随着孩子的成长、词汇的丰富和语言系统的变化,他们到5、6岁逐渐学会诸如冠词、连词、助动词等虚词的用法,他们的语言系统逐渐成熟。因此,可以说人类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获得的,是人类成长的结果,是人类认知能力增强的结果,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能动的反映。换句话说,语法也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
3.3语音的发展变化
语音相对于词汇来说,也是比较稳定的部分。从共时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说话、发音是一生中相对稳定的,变化是不明显的。但从历时角度来看,任何语言系统的语音部分都在变。以英语为例。英语的语音变化包括:词尾音脱落(apocope)、辅音消失(consonantloss)、插音(epenthesis)、语音变位(metathesis)等形式(何兆熊,梅德明,2005:133)。就孩子的语音习得情况来看,有些音比另外一些音先习得,并且具有一定的共性。跨语言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语言习得中,双唇辅音先于其它辅音,元音先于辅音。因此,在孩子的语音习得中先出现如爸爸、妈妈、dad、mum之类的词汇。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语言也是人类发展的结果,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四、当代主要的语言观回顾
从古希腊的先哲们开始讨论语言起,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的形形色色的语言观。在索绪尔创立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后,针对儿童母语的习得,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并因此创立了许多理论和学说。这些理论学说成为后世人们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来源。下面就主要的理论作以简单的回顾和评析。
行为主义是学习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成功反馈和习惯养成的结果,孩子模仿周围听到的声音和模式,并从成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强化,因此,在周围环境的鼓励下,不断的模仿练习直到他们养成正确的语言运用习惯(Lightbown&Spada,2002:9)。行为主义的语言学习观有直观的吸引力,它可以部分的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和成人对外语及二语的习得,有它自身的合理性。但它对孩子在语言运用中的各种创造性、语言运用中的各种错误等问题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显示出其理论的不足和弱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尽管有其广泛的应用(曾建国,2006:100),但因其解释的机械性和直观性(缺少思辩性)而受到后人的质疑,在后人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中产生了其他的理论,这也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对语言学的贡献吧!行为主义把语言看成是习惯的养成,语言和习惯都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是人类不断与外界互动(刺激——反应)的结果。行为主义把语言也看成人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类似于行为习惯之类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也是人类成长的副产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