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诵读中品味、写作中提高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0阅读:
字号:|

  诵读中品味、写作中提高

  ?? ——《史记》选修的双重解读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2007年《史记》以选修的形式纳入教学,时值今日已三年多的时间。回首走过的路,感慨颇多。记得开始学习之时,看到厚厚的一本文言文教材学生连连地摇头,眼神之中满是失望,很多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为学习过程太过于枯燥。作为老师,我们也是第一次教授,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边教边学,在摸索中开展教学,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提升,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是也很庆幸有这样锻炼的机会,让自己可以大胆的尝试。

  语文教学历来强调四种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地落实。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对于《史记》选修教材,我认为应强化两种能力的训练:读与写。首先读,培养学生诵读与品读的习惯,在诵读中品味形式之美,提升诵读水平;在品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透过表面探寻本质,以此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其次写,《史记》的史学价值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作文素材,借此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此外《史记》也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寻感兴趣之处,时时的练笔,在写作中提升认识,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基础。

  一:读

  1、诵读:培养习惯

  《史记》虽形式上为文言文,但在语言上却形同诗文。形式上,句子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如“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与蔺相如》),“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信陵君窃符救赵》),可以让学生在诵读时体会其语言的形式之美。内容上,传记文学的特色凸显,人物的语言生动传神,诵读时更易于体会,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大局为重的蔺相如,“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义薄云天的程婴,在诵读的过程中,个性的语言将人物性格刻画的栩栩如生。因此借《史记》的教学,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让其在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品读:加深理解

  《史记》其精华主要在体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解读需要我们时时的品读文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相关的内容可以联系记忆,在对比中人物的形象更为突出。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楚汉战争时期的几篇文章《井陉之战》、《张良》、《垓下之战》及以前学习的《鸿门宴》,放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在联系比较的基础上,更为全面的了解刘邦、项羽、张良、韩信等人物,如项羽在《鸿门宴》没有利用好的时机,没有听从范增的计策,放走刘邦,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有不忍之心,没有主见的君王形象。《垓下之战》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我们看到了项羽性格中重情重义的一面,在突围时“必三胜之”的自信和所向披靡的英雄豪气一一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恃勇自负,同时也是他的可悲之处,这样的比较联系一个较为完整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就呈现出来了。时时的品读,提升认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史记》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联系的平台,在此我们要时时的指导学生横向与纵向的比较联系,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多角度的解读文章中的人物,让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以此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在具体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的结合教材中每单元“相关链接”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史记》“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传赞》)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加深对传记文学的解读。

  二:写

  1、素材积累:

  《史记》创作的“实录”精神,为学生提供了积累作文素材的机会,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首先以人物为中心积累作文素材:根据教材设计的内容,适当的延伸,如在学习《井陉之战》一文时,为了更好的了解韩信这一历史人物,补充了与之相关的乞食漂母;胯下之辱;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一些小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人物。在学习《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给学生补充了“战国四君子”的相关知识,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收获更多。文本解读时以点代面的方式,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其次以单元为中心积累作文素材:如第二单元为“义薄云天”,让学生以此为中心积累,将文本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如程婴、公孙杵臼、候赢等系统整理。次后拓展向课外,以“义”为中心,收集整理相关的人物及其故事,如义之化身关羽,其华容道放走曹操,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无不体现其义。在学习时对知识系统地整理,为以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2、写作训练:

  作者创作《史记》时可谓“忍辱负重”,很多文章体现了作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主观倾向,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司马迁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也有不很准确的地方,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寻可评之处,对一些人物进行书面的评价,既可以练笔,又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在学习《赵氏孤儿》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评价程婴、公孙杵臼的做法,学习《荆轲》一文时让学生写出心目中的荆轲,这样学生可以较好的理解人物。还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就学生感兴趣之处,设计作文训练,如在学习第二单元“义薄云天”时,学生对古人的“义”很感兴趣,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义薄云天”为话题作文,学生写的都很积极,很多学生一气呵成,没有了往日的苦思冥想。有话可说,真情写作,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也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总结《史记》选修教学,有得也有失。如何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教有法但无定法,让我们一起去努力,探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共同提升选修课的教学。

上一篇: 诵读——通向文言文的桥梁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