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需要的是静与动的和谐
课堂需要的是静与动的和谐
本文摘要:安静的课堂反映了教师们对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要求,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片面追求课堂之静,有时会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现代教学重视师生互动,课堂似乎不再那样地安静。教师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巧妙的处理课堂上“静”与“动”的关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和谐课堂,亦“静”亦“动”, 遵循教学规律,追求教学效果
最近连续听了两节英语课。第一节课,教师和学生展示明星图片,用所学的英语句型和词汇对明星长相进行描述。课堂上学生发言争先恐后,气氛热烈,看上去甚至有些闹闹哄哄。另一节课,教师在忘我地讲着,一口英语,抑扬顿挫;好奇的学生费劲地听着,一头雾水却无人发问;学生安安静静,课堂秩序井然。正当我为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难能可贵”的自律而感叹时,抬头望见教室的正前方有一句四字警示语:敬、兢、静、净。其中的“敬”和“静”让我产生了联想,我突然领悟,原来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正是对教师的敬畏和对“安静”的遵从。
毋庸讳言,一些课堂上有时的确有学生随意讲话、左顾右盼,显得很不安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约束,让一个教室50多人,吵吵嚷嚷,躁动不安,教学双边活动难以开展,教学目标就会落空。所以,安静的课堂,实际上反映了教师们对教学秩序和纪律的要求,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实际上多数中学生并不像成人那样具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好动想说是青少年特性使然,这客观上与我们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发生冲突。客观地讲,课堂上滋生学生不安静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的因素与教师本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不当也有关系:乏味的内容,单调的手段,枯燥的语言,冷漠的态度、抑郁的神情都可能促成学生的不安静,促使他们分散注意力。有时课堂的不安静与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有关系:如果一个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不公正,或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不适应,那么他或她就会设法弄出一些动静,以“破坏”老师所要求的秩序或吸引他人的注意。再有,十几岁的孩子很难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有的学生之所以“动”,是他们自我调节以克服疲劳的一种自然反应。
当学生的“动”阻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时,教师应该视其具体情,知其所以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处理,以保障课堂的纪律与秩序。但教育特别需要讲究方法。针对不同的不安静因素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简单粗暴的方法也能“镇住”学生,但可能有违我们的初衷。实践中,很多老师采取“以静制动”,或“以动致静”等不同的策略和作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
但秩序和纪律实际上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本身。广义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当然也概莫能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设法调动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久负盛名的英国教学专家Jeremy Harmer把学生的“投入” (engage) 视作课堂教学的第一要素,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确保的实际上不是学生的“安静”,而是学生的“投入”。
当然,安静和投入并非互相排斥。恰恰相反,学生的投入在表象上经常反映为“静”。比如在自习和阅读时,或在听教师讲解时,“静”表明专心或投入,反之则不然。但也有的时候,学生很安静,却不一定投入;学生很投入时,却不一定很安静。教师强调课堂安静主要是为了让自己好好讲,学生好好听。但教师讲得多并不意味学生获得多。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其中很有哲理。而且,课堂教学的实践也已证明,过分强调安静对教学其实并不有利。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现代教育重视师生互动。所以,实际上在很多正常的课堂上学生们并不再像过去那样正襟危坐,鸦雀无声。师生互动式教学课型自不待言,即使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也应该允许学生有发问、应答或出声思维等形式的参与机会。只要调动和把握适当,这种主动投入、积极参与的“动”比被动接受灌输的“静”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同时也更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成绩。如果一味地强调安静,反倒可能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述,有时学生需要借以某种形式的“动”,来进行自我调节以克服疲劳。神经心理学认为安静导致困倦。课堂之“静”,尤其是本人之“静”,加上教师刻板单调的讲课声,容易诱发大脑神经元的“静息”,使人产生倦意。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当然是依靠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尽可能利用多感官刺激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但教师如能机智地结合教学内容,顺水推舟地来个边缘话题,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提提神,也是利大于弊。课堂不是教堂,岂能容不得一点嬉戏?教师不是牧师,怎就来不得一点幽默?刻意维护课堂的神圣和教师的权威,既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建立师生和谐关系。我们提倡并努力营造的应该是一种思维活跃、充满生气的、鼓舞人心的课堂气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自身矛盾运动中前进和发展的。课堂的“动”与“静”就是互相制约又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教师如何运用智慧,科学而巧妙地调动这一动一静,与学生一起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