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5:12阅读:
字号:|

  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鲁迅的作品针对性、思想性、革命性较强,他战斗的姿态与犀利的锋芒,他坚定的立场,深刻的见解,韧性的战斗精神,他智者的幽默与哲人的风度,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成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最佳素材,因此在教材中的地位始终未变。“留住鲁迅,留住中华民族的魂,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大事;解读鲁迅,宣传鲁迅,让学生了解鲁迅,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当教师试图引入课堂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窘迫:教师和学生并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是“敬而远之”。因为鲁迅的文章时代性很强,文字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老师如何教也是个问题。这就导致学生普遍排斥鲁迅的文章,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是因为时代的隔阂。鲁迅作品反映的实际生活距离现在都在七八十年以上,那时的中国与当今的中国有着天壤之别。鲁迅先生用他奇崛的文笔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猛烈地抨击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无情地撕破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外衣。他具有崇高的气节和操守,一生不与强权结盟,从不屈服于权势,蔑视功名利禄,憎恶奴颜婢膝,始终维护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尊严。他彻底否定我们民族自身“劣根性”。因此他作品的思想具有了极度的超前性、深刻性。所以他的作品与时代密切相关,对那时的中国没有起码认知的学生,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难度当然很大。

  二是因为文字的特殊性。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鲁迅文章以小说、杂文居多,它们的语言十分精练,且半文半白,有些句子稍晦涩难懂这就给学生理解造成了困难。鲁迅作品的语言有许多地方已不符合现在的习惯,读来拗口、难以理解,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个人特色,存在着诸如词语搭配不当、词语位置不当、虚词使用不当等现象,尽管瑕不掩瑜,但它事实上锐减了学生阅读兴趣,挫败了积极性。

  三是因为教师的文化积累不够,对鲁迅了解肤浅,教学中无法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影响了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

  因此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站在学生认知的高度来处理问题,教师要努力拉近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特别是对鲁迅的思想发展轨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

  ?

上一篇: 鲁迅作品教学三题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