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促成生成,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性
精心预设,促成生成,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实效性
【内容摘要】“生成离不开预设,做足预设,才会生成精彩。本文主要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 键 词】历史与社会;教学预设;动态生成;策略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新课改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形式。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认识片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些现象: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鉴于上述现象,我认为,处理好动态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新课程下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审视各种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所以,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中又必须摒弃过多、过死的预设,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努力促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
二、新课程下如何做好教学预设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此,教学预设应是一种基于“生成”的预设,更是一种人性化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各种课程资源。那么有效的预设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关注预设的对象
1.关注学生情况。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比如,对于一段材料,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例如,我在上《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家主张后,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一个人因为饥饿而犯了法,如果你是诸子百家的代表,让你做法官,你会如何判?如果你是战国时的诸侯国王,你会采纳哪家主张?让学生讨论并表演。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反映可能五花八门,尤其是扮演国王的,不一定会采纳法家的主张,采纳任何一家主张都有可能,因为每家的主张都有其合理性。因此,我作了各种的预设,如采纳其他各家主张的,则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采纳其主张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法家在当时特别受重视的原因。所以,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这种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从而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使课堂更精彩。
2.关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去用好教材。但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事实上,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进行加工。例如,在柯城区“同上一堂课”活动中,上课的内容是七年级《塑造时代精神》,教材在论述建筑美时,采用了德国科隆大教堂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通过比较它们的建筑风格,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由于七年级学生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并不很了解(这是八年级的学习内容,何况又是外国的),因此,这个材料虽然经典的,却未必是适合学生实际的。上课时,有的老师使用这个素材,学生只是照本宣科地答,实际效果并不好。而有位老师则摒弃了这个课本资料,另选了适合学生实际的材料,却起到了更好的实效。所以,预设要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成功预设的策略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它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历史与社会课上利用视频、图片或音乐,结合时事,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着一幅幅精美图片跃然眼前,听着音乐,仿佛忘记身在课堂,爱憎分明立竿见影,比语言的表达更胜一筹。例如在上《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四张曾被英法联军掠走的文物图片。同时播放视频《鸦片战争》中的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接下来的讲解自然水到渠成。这样的预设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同时,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容易引起思想共鸣。
2.预设重难点处的“空白点”,引发学生质疑、探究。
所谓空白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问题,某些重点内容故意不讲或少讲,留出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例如,我在上《文化多样性专题复习》一课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及保持、珍重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活动:
出示材料:在故宫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这里开了6年。近日,某央视主播在其博客上发出抗议,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并以个人名义向星巴克总裁发出抗议书,要求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
①央视主播为什么要抗议“故宫里的星巴克”?它有没有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②你赞成不赞成将星巴克咖啡店搬出故宫?请阐述你的理由。
在这里,“故宫里的星巴克”的去留,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老师在此处给学生巧留思维的空白点,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探究,使课堂出现了较理想的动态生成,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2.及时引导感悟,挖掘动态资源
有时候,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习惯,经验阅历的局限,学生的思考、探究会停留在表面,或失之偏颇。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感悟,挖掘动态资源,促成生成。还是以前面提到的《文化多样性专题复习》一课为例,老师让学生讨论赞成不赞成将星巴克咖啡店搬出故宫,并阐述理由。课堂讨论的结果是一致赞成将星巴克咖啡店搬出故宫,理由是故宫是神圣的地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应该珍重、保持优秀民族文化。学生的思考、回答,有时就是最好的动态资源。这时,老师作了进一步的追问:星巴克能在故宫开了6年,至今仍未搬出,又是为何?引导学生感悟、思考,让学生树立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
3.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例如,在听公开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执教老师演示了食物链被破坏的情况,剪刀剪了好几次整个食物链才垮塌,老师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生命是脆弱的,我们应该保护生命。活动也如老师所预设的完成了。我觉得:实际上,老师剪刀剪了好几次整个食物链才垮塌,这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动态资源。因为整个过程显示了生命不仅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正是因为生命的顽强,人类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利用生物资源。只是人类对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才会引起食物链的破坏,最终导致生态的破坏,使人类遭到惩罚。如果老师能够及时利用这个“意外”,及时生成,那这节课就更完美了。另外,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也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老师需要敏锐地捕捉,促成“生成”。
总之,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我们教师就是要理性地看待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的要给以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