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简论历史主体知识体系的动态调整和确定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30阅读:
字号:|

  简论历史主体知识体系的动态调整和确定?

  在“3+2”高考模式下,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也称“主干”知识)体系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的推行,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体系开始有较大的调整,不再相对固定,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趋势,这种动态的调整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造成的,这些调整对高三年级的历史教学和文科综合复习备考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而把握这些趋势,确定当年历史学科主体知识,对加强文科综合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和文科综合高考成绩起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既然新高考模式下,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师生们应如何把握和确定呢?笔者有以下做法。

  一、根据历史学科《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来确定

  《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参考书》则把历史学科《教学大纲》的精神细化、具体化、系统化的工具书。它们规定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即是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这一方面比较容易做到。

  二、根据《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来确定。

  1.前一年《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绝大部分当然地成为高考必考主体知识。

  在没有得到当年《考试说明》及其规定的知识范围时,应以前一年的《考试说明》进行操作,等到第二年的二、三月间新的《考试说明》颁布后才作调整。

  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的调整而使当年历史复习的主体知识体系发生变化,是人们比较容易发现的一个主要趋势。一般认为,当年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之外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不会作为命题选点或切入点的(只有少数情况例外)。如:2000年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八章“文学、艺术、史学”一节,《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改订新约运动”一目、第二章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第四章、第十章的“人民国防的巩固”一目、第十一章第一节“教育”一目和第二节等,《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德国的统一”和“意大利的统一”两目、第四章第三节“第二国际”一目、第五章第三节“艺术”,《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文学”和第三节“艺术”等均不作要求。这些内容在2000年文综高考中均未作为命题选点或切入点。2001年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除在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之外,基本沿袭了这一作法。2002年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删除了《中国古代史》中商朝的统治区域和都城、商朝的农业和畜牧业等28个知识点或知识条目,删除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中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太平天国的防御战等21个知识点或知识条目,删除了《世界近代现代史》中14、15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尼德兰革命的经过等29个知识点或知识条目。这些知识点是历史学科非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删去。

  当然,以上有些主体知识没有被列入历史高考《考试说明》,有的是因为前一年的高考命题已考过这一主体知识,并不是因为这些主体知识地位的丧失。如:1998年历史高考考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999年历史学科高考《考试说明》中的知识范围就删除了这一主体知识,而2000年这一主体知识在《考试说明》又得以恢复;2000年高考四省文科综合卷考了“西亚和以色列建国”问题和“巴拿马运河回归”问题,这两个主体知识在2001年的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中又被删除。这些主体知识由当年的热点问题变为次年的冷点问题完全取决于历史学科《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的变化。

  2.由于相关知识的某个或某几个主体知识体系的调整(删除)而使之主体知识地位更为突兀,则是要求更加关注的主体知识。

  如“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以前的高考试题主要是在客观题中考查,但由于2001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亚洲的“西亚和以色列建国”问题已被删除,美洲“巴拿马运河”问题(2000年四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问题(1998年历史全国卷)已考,故在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非洲民族解放运动”(指2001年文综高考第41题)成为当然的选点。又如2000年四省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历史部分重在考查的是历史知识的地缘因素、事实因素,其主体知识体系以经济、政治和思想为核心;而2001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历史部分的考查重心调整为重在地缘因素和意识因素及其主体知识体系,以及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为考查核心。2000年高考和2001年高考文综对西部大开发的考查分别侧重于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而2002年就侧重于历史学科(主要指“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题)。

  三、根据时事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变化来确定

  有些知识在就其学科地位而言,并不学科主体知识,但由于它与时事热点或焦点问题联系紧密而成为命题选点的。

  如:2000年四省文科综合卷第37题考查的“西亚资源和以色列建国”问题和第38题考查的“巴拿马运河回归”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从历史教材体系上看,并不是主体知识体系中的内容。这两个历史现象和知识之所以成为主体知识,主要是因为它们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考查这样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2001年文科综合《考试说明》进一步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耗、资源开发与配置、环境问题、人口剧增等,仅靠某单一学科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各学科的综合优势,才能寻求合理解决这些总是的途径。综合考试也正基于这一事实,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这正说明了加强对与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相联系的知识点复习的重要性。

  又如:2001年文综高考所考查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也是时事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命题中的折射,2001年中国与非洲国家高层领导人往来频繁,中非关系得到了新的发展,这就为命题提供了较为宽阔的空间。同时,以非洲民族运动作为命题切入点,对于时下较为普遍存在的“猜题押宝”现象也是一个迎头痛击。2002年文综高考考查的“南宋城市经济和开封发展旅游业”题和“丝绸之路及亚欧大陆桥”题也都是这样。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关当今焦点和热点问题且可能成为命题选点的内容还有很多,现列举如下:《中国古代史》部分有北京地名的演变、北京在南宋与金对峙时第一次成为中国封建朝代的都城的地缘因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治世与盛世中的吏治(反腐倡廉)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古代人口增殖与环境政策的关系、人口迁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在分析古代人口的迁徙与现代人口迁徙的比较),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阐释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古代与日本关系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与朝鲜的关系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中进步与落后的原因及其启示,中国古代对台湾、西藏及其对西部地区管辖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政策和宗教问题等等。《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有近现代中国历史三次社会巨变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列强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除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的地缘因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自身建设(如:中共重大会议,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统一战线政策以及多次克服自身缺点和错误的历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科技、教育、文化曲折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中国社会主义阶段人口问题的成因(历史、政策、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对策,中国近现代史上与日本的关系发展状况,中国近现代史与美国的关系发展状况,中国近现代史上西部经济发展滞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原因及其对策,港、澳、台湾问题的形成及解决与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关系,三次科技革命与近现代中国的关系等等。《世界近现代史》部分有世界格局的演变(从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和当前的多极化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主进程曲折发展,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大社会思潮(自由资本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经济格局的调整、二次大战后全球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世贸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等组织的形成及其演变)的成立,美国、日本、西欧、东南亚经济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20世纪世界重大历史事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新中国的成立、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日本德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三次大危机等等)的史实、地缘和意识因素,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世界教育的发展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主潮流,当今世界存在的地区冲突、民族问题、种族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问题的主要成因、表现和对策等等。

  四、根据相关学科知识体系考查侧重的变化来确定

  《考试说明》指出,“毋庸置疑,每一门学科科学体系的建立和成就都是人类文化的结晶,都有其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的需求。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为研究和解决不同的或从不同方面研究和解决问题而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然而,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却是不分学科的”。正是由于政治、历史、地理这三个人文学科之间的亲和性,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意识、事实、地缘维度,使人们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才拥有多角度、广视角,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就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命制而言,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亲和性、主体性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成,相关学科考查侧重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学科。

  2001年和2002年文综高考就有这样一个现象,即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中明确不作要求的内容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确堂而皇之地出现。如:2001年文综高考第25题“圆明园的艺术风格”、第38题中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第40题中的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等等;2002年文综高考的第25题(“第三次科技革命全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题)等等。这些内容一方面考查的只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外延而不是内涵,相对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知识体系而言,它们本身就是这两个学科的主体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其本身已经在政治、地理学科的《考试说明》体现出来了;另一方面,2001年政治学科热点和焦点强调的就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这一考查侧重的变化对历史知识体系中主体内容的调整产生了直接影响。高考命题专家曾经指出,当文科综合命题在主体知识与非主体知识之间发生冲突之时,要适当考虑非主体知识的引入,就此而言,2001年和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命题也基本无出其右。

  高考命题的规则简言之,如果是涉及的是政治、地理学科的主体知识时,历史学科仍然应予以关注。

  可以预见,当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学科的命题由2001年和2002年高考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科科学技术等人文精神为主体的考查向以国际关系、世界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和平和发展等主体方面转变的时候,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体系自然就会倾向于这一“战略性”的调整,仍然会使一些历史知识主体动态化。这些调整的选点可能涉及到以下热点和焦点问题,如: 2002年是法俄同盟成立即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初步形成11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和辛亥革命失败90周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85周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80周年、大革命失败和“八一”南昌起义75周年、“七七”事变发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65周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展60周年、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50周年、“七千人大会”召开40周年、中日建交和关系正常化30周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30周年、英阿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20周年、邓小平“南巡”10周年、香港回归5周年。2003年是《南京条约》附件签订和上海开埠160周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和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及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50周年、《天津条约》签订和《中俄瑷珲条约》签订145周年、赫德出任中国海关总税司和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40周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35周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和黑旗军收复河内战役130周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和塞尔维亚及罗马尼亚独立125周年、中法战争开始和马克思逝世120周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和北洋海军成立115周年、清政府被迫开放西藏亚东110周年、“百日维新”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美西战争爆发105周年、《革命军》发表和“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及“列宁主义”诞生100周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及印度孟买工人大罢工95周年、宋教仁被刺和“二次革命”90周年、护法运动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85周年、“二·七”大罢工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胜利80周年、“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及苏联“一五计划”开始75周年、粉碎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和“抗日反蒋”运动开始及罗斯福“新政”和希特勒上台70周年、台儿庄大捷和《论持久战》发表65周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和开罗会议及德黑兰会议召开60周年、中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开始50周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45周年、“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发表和“非洲统一组织”成立40周年、中共十大召开和“文革”经济最好及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美国从越南撤军30周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5周年、“银河1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和美国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20周年、中国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5周年、我国最大的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10周年等等。

  而以上历史学科主体知识的调整必然会对政治学科、地理学科主体知识的调整产生影响,这又进一步表现出政史地三科学科知识体系即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加强了文科综合学科测试主体知识体系的动态性趋势。

  总之,以上变化趋势对新的形势下历史教师如何动态地把握复习备考工作的主体性提高了要求、提出了挑战。不过,只要历史教师能够从《考试说明》、时事热点和焦点问题的变化及相关学科主体知识的调整等方面去细心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而这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所在。

上一篇: 简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