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让我们的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时期》教学案例分析
从本学期开始,浙江省高一年级开始采用了新课标。以新课程理论为基础编写的历史教材进入课堂教学已经2个月左右的时间了,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这样的困惑:困惑一:新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把以往往往需要4,5节课所上的内容压缩到1节课,如果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深入理解该历史事件,必须要扩展开讲解,那么这内容怎么也无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上完。困惑二:各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辅助用书很少有与课本真正实现同步的,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困难。这样的问题难道真的没有解决的途径吗?笔者认为:实际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老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仍然运用老式的教学方式来对待新课程。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第二页中已经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30页也建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案例分析:
在高一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节,笔者就尝试了把课堂交给学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学习,能主动去分析历史事实,为后来学习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情境描述
本节内容描述了秦汉在建立统一政权后所进行的政治方面的建设,由于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因此它在政治方面的建设对后世影响颇深。
一、感受体验部分
在上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目是:如果你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建立政权后你该如何维护你的政权?上课后让同学思考讨论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
朱强同学:我要把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谁不服从就杀。让每一个人都怕我(观点一)
周一帆同学:我会做一个很开明的皇帝,我会听从下面大臣给我的建议,要善于纳谏。我要把权利交给我的臣子,让他们自由创造。并且我还要善待百姓,让每一个人都感觉生活很幸福(观点二)
翁义同学:我会学西周,把自己的亲属分配到各地去,利用血缘关系让他们一起和我维护我的江山。(观点三)
朱善拥同学:我要形成一套很完善的管理机制,要重用人才,让每一个人都发挥其长处。还要设置一个宰相帮我处理政事。(观点四)
在四位同学回答问题完毕后,我再次让同学讨论,并让大家投票选出以上观点的可行程度,并说明原因。
在经过讨论后,同学们的意见是:
观点一,不可行。因为一个君主如果太过于残暴,必然会引起人民反对,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人民起义。奴隶社会的夏桀、商汤正因为实行暴政所以才导致夏、商的灭亡(全班52人,51人投反对票,1人投支持票);
观点二,可行,因为做为一个君主,必然要善于听从下面人对其的意见,善于纳谏,才能避免因为专制独裁而引发的决策失误。善待百姓,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民心所向能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全班52人,52人投支持票);
观点三:不可行,西周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实行了分诸侯的分封制。分封制本意是希望通过地方来保护中央,但由于君主缺乏对地方的掌控,导致地方实力膨胀过快,最终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而瓦解中央势力导致西周被少数民族犬戎灭亡。(全班52人,12人投支持票,40人投反对票)。
观点四:有一定的可行度。但是建立的中央管理机制及设立的宰相必须要服从君主,否则容易削弱中央集权制度(全班52人,28人投支持票,24人投反对票)。
教师:同学们,你们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了解秦始皇统治时期的状况,再来评价。
二、分析探究部分
教师运用多媒体列表向同学展示秦始皇公元前221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措施,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
教师: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学生: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为什么要加强中央集权,该措施是否有必要?
戴媚媚同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当时来讲是必然的。因为当时的中国刚经历了分裂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分裂后走向统一的第一个王朝,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新生的政权。
教师:请仔细分析加强集权的措施当中,有哪些是积极的,有哪些是消极的。
张建同学:建立三公九卿制是积极的,因为合理的中央管理机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陈如意同学:废分封建县制是积极的,说明秦始皇已经意识到了分封制对国家的危害。
李婷婷同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积极的,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经济的发展。
苏立信同学:焚书坑儒,挟书令是消极的,尽管对当时来讲有利于从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但扼杀思想发展的自由性,对我们文化的发展及其不利。
教师补充:宰相的设置也存在隐患,秦朝的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事务,权利相当之大,从而导致日后出现皇权和相权的斗争。
教师:从刚才同学回答的情况来看,对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同学基本上是赞同的,那么在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后,秦始皇梦想的秦朝长治久安,世世存在的情况是否真的实现了。
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没有,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因为当时秦始皇和秦二世实行暴政,最终激化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
教师:那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刚才四个同学的回答,看看哪个同学的观点最准确呢。
三、学习运用部分
大部分同学认为四种观点都不准确:第一个和第三个观点从刚开始之时就已经基本遭到否决。第二种观点,由于提出把权利交给大臣,淡化中央集权制而存在隐患,第四种观点尽管观点准确但仅从加强皇权出发,也不利于统治。
教师总结:作为皇帝,必然要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同时,要肯定人才的作用,还要善于纳谏,要重视百姓,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反思:
让学生掌握课堂,需要学生去使用教材所提供的史料,来自行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是学生主动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这也正符合了我们新课程中所提出的“教教材”向“用教材”理念转变的要求。我们的新版历史教材的内容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他所提供的就是一种探究学习的平台,它要求在教学中展示学生的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过程,而不是教材本身.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考,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认识一个知识点来学会认识其他类似的知识点。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见,在新教材的理念下,我们的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身份,要真正意义上从一个施教者转为引导者。要把课堂让回给学生,让学生感觉历史的魅力,自发的去了解,探索历史,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主宰者,从而达到我们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