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关于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
浅谈近代中国革命的道路
自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面临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在政治上:官场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经济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农民在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和政府苛绢杂税下,日益贫困,生活困苦;思想文化上:清政府极力推崇正统的儒学,倡导程朱理学,封建专制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全中国思想领域出现“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促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国外:正当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扩展,它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惊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担负反侵略,反封建的艰巨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进入了民主革命阶段。
在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上,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切实际到符合国情探索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旧式农民革命道路→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革命成功的历程。
一、旧式农民革命道路→太平天国运动走平均主义社会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背景是:1、清政府腐败的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灾难,鸦片战争后,鸦片的输入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一倍以上;3、自然灾害十分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探索的表现:1太平天国的革命理论:洪秀全出生在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1843年他第四次参加科举又名落孙山,受到很大刺激,受到梁发《劝世良言》的启发,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从而创立拜上帝教,宗旨:宣传“一神论”,平等、自由,推翻清朝的统治,这个理论把西方基督教与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论。定都天京后又频布了《天朝田亩制》,偿试建立平均主义社会,这个革命纲领具有革命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空想性:没有真正实行过,从客观上说,当时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分田方案,从主观上说平均分配土地违背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生活资料归圣库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是空想的;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建立平均主义社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后期革命理论《资政新篇》,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过。探索结果: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地战斗了14年,最终失败,其失败的悲剧充分说明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阶级,提不出科学革命理论,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日本式的道路→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
探索背景:首先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甲午战败给中国带来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多方面的灾难,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国土被帝国主义瓜分,深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其次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在这一时期,第一:甲午海战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进行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进一步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甲午战败后,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赔款加剧,为了扩大财源,解决财政困难,迫使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高潮,厂矿数量增加,资本总额迅速增长,轻工业显著,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地壮大,作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探索表现:维新派的理论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康有为“托古改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上看,其力量还不足以战胜封建主义,中国当时资产阶级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封建势力远远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康有为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发表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维新思想的理论著作,其思想特点是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即“托古改制”,在《春秋公羊传》中的“公羊三世说”进行了阐述,“据乱世”是暴君之酷政时代,“升平世”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时代,“太平世”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时代,而中国正是进入“升平世”时代,中国必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样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康有为在变法推行的过程中,一味地妥协,一方面遭到了以谭嗣同、林旭为代表的激烈反对,使改革内部分裂;另一方面也没有得到封建势力的“谅解”,而且不少支持维新的人士如黄遵宪、唐才常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龠也斥之为“说以家一野狐也”,他的著作出版后不久就被光绪下令毁版,把支持变法的洋务派也推向了改革的对立面,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处于两面不讨好的境地。探索的结果:维新变法从主观上看是美好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不但没减少改革的阻力,反而增加了障碍,在改良中把希望寄托在没实权的皇帝身上,而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又寄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究其根源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壮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美国式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资产阶级改良派失败后革命派掀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探索背景:1、20世纪初,受一战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3、组织条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政党的形成;4、社会条件: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孙中山走上革命的道路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孙中山早年就读于香西医书院,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祖国的衰败,使他弃医走上救国救民之路。1894年,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政治革新主张,但遭冷遇,使他转而走上革命道路。
探索表现:同盟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由于事发仓促,革命党人失去领导(孙中山在美国、宋教仁在上海),加上资产革命派的封建旧官僚和立宪派控制了政权,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频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而不敢反帝。从探索结果来看:直接结果是取得了成功,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从最终结果上看是失败的。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窃取,紧接着孙中山为了维护共和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都遭到失败,使他认识到“革命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的统一和平及绝不可能”。认识到反封必须反帝。
探索结果: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上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放手发动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客观上由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导致革命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道路在中国当时行不通。
四、俄国式的道路—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探索的背景:中国的旧民主主义的多次失败,先进的中国人还未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出路,而俄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指明了方向,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属于它的一个支部,它领导各国的工人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运动,在苏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自己的无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民主革命受到苏联共产国际指示和帮助,按照苏联的革命经验模式进行。
探索的表现:1921年7月23日,在共产际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提出党的革命纲领“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不符合中国国情的纲领(资产阶级不属于革命对象)很快中共已意识到不切实际,于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低革命纲领:反帝反封。从1921年中共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期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受苏联的革命经验所困扰,主要表现为:一大制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在城市地区展开工人运动,使工人运动屡屡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放弃领导权,使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组织了三次较大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以城市为中心,使革命再次受挫,中共苏区政府建立后(江西的苏维埃临时政府)王明的左倾路线一直贯彻着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理论,在反围剿的过程中,使中央红军蒙受极大的损失,险些全军覆灭。
探索的结果: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阶段,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 城市中心论。使中国革命屡屡受挫,说明直接走城市革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原理。
五、走自己的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探索背景: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总结了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但王明的“左倾”革命思想路线仍占统治地位,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为保存革命力量和北上抗日,走上了长征之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军事上一直受到共产国际的控制和指示,红军在军事上犯了在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守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长征途中面临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的生死存亡的关头,于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共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一次关键的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自此后,中国革命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探索的表现:1935年,日本加紧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根据国情调整了革命指导方针:由“反蒋抗日”转向“联蒋抗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加强与国民党的合作抗日,如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在抗战中提出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方向和增强了人民的信心。面对着国民党分裂统一战线,如“皖南事变”等,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揭露了国民党的行径,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抗战结束后,为创建民主联合政府,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参加了重庆谈判,最终国民党撕破了协议,爆发了三年内战,国民党在战败后,提出和谈,中共以大局出发,进行了北平谈判。在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共根据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中共于1949年4月21日发动渡江战役,4月23日,解放南京使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探索结果:中国无产阶级是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它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有组织纪律性。具有集中程度高、革命性最强、便于结成同盟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它随时以国际形势和中国国情(矛盾的变化)来调整政策方针,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
总之,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探索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中反映出中国人民面对专制主义的压迫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革命反抗精神。面对外来的侵略,有坚定的抗争决心、勇气和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