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一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7阅读:
字号:|

  高一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开始从“狂热”进入冷静反思阶段,尤其对课堂教学,亦在探索中改进,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相对“有效”而言,自然也就是对目前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有效课堂最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那么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笔者针对高一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从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通常也被称为学习目标,是指学生经过课堂学习后达到课程所要求的预期的目的。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教育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目标”来自官方的、传统的教学安排,容不得学生置疑和追求,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和记忆,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落实这个目标。新的课程改革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以人为本。并且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班级情况不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一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进入新课程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感到心中没底。新课程和旧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教材中的新内容我们不太熟悉,大量的理解性的问题怎么处理、怎样有效突破重难点,我们教师吃不准,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题。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我认为必须要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指导意见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现在都被冠以“了解”、“知道”、“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以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学生所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如人民版必修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的教学定位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对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基本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这一专题的内容比较深奥,教学难度较大,而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内容在初中时已有所猎涉,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让学生掌握重点主干内容,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主流思想的大体演变情况(两汉时期独尊地位的确立和明末清初日益受到的挑战)和历史原因以及对我国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这样的目标定位可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培养,能有效促进课堂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至于其他的教学要求,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主要特征及其社会原因,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内容和代表人物的观点完全可以一笔带过,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因此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要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要关注学生兴趣和学生发展需求,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享受到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跨度广、难度大、理解性强,怎样处理如此繁多复杂的教学内容就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高一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全面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又要考虑高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校的课时安排,因此有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即在一节课中要准确把握重点知识、基础知识、边缘知识之间的区分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新课程采用专题形式将中外历史混合编排,突出的是每一个专题的主题,并不十分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不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细致性的全面梳理。因此我认为对高一学生的课堂要求是大致性地了解历史知识的全貌,跨越式地理解重大历史事件,明确主题要求,而不必将知识面拓展的太宽、知识点挖掘的太深。因为对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在不违背新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课时安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化教学内容,强化基础知识、突出与主题相关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讲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人民版必修一当中,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里,分封制和宗法制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影响,以便学生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加以理解。而对它们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这些繁杂的内容可一笔带过,甚至不予考虑。否则,即使教师详细分析了,学生也很难做到持久记忆。不仅没有实际效果,反而会冲淡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在处理课堂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范围时,既要根据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要突出专题主题有的放矢地加以选择,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很多教师绞尽脑汁设计课堂活动,诸如讨论、辩论、自由问答、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学生演讲、小组竞赛等等,可谓形式新颖,层出不穷。诸不知很多的教学设计是为活动而活动,学生看来喜欢历史课,觉得轻松好玩,但这种做法很多时候是一无所获的热闹,耗费了不少课堂教学时间,但学习效率并不高。原因何在,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只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外在表象而已,学生缺乏冷静的思考,而内在的思维活跃远远胜过这种表面的热闹!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有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为学生乐意接受,能收到明显教学效果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生的学。”我想这个观点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有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在理论上看是很有道理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很难落实,有些方法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有些教学内容即使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改革精神,但效果却不太理想。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方式要“因生制宜”、因“材”施教,不能因为新课程有要求而盲目求奇求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颖的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其长处和功能,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过时。对在那些教学内容繁多又以记忆性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宜以采用讲授法、阅读法、交谈法为主。如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中,采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生能够直截了当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从落实知识、理解内容的角度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在一些内容比较深奥、理解难度较大,又有繁杂重叠知识点的课堂上,可采用知识迁移、归纳比较、分析总结等传统方法和学生一起将教学内容整理出来,使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譬如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三第四两节的内容,可将它们整合起来,按照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内容、代表人物极其观点、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更加紧凑有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应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兼顾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各种新奇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模式,即使新课程明确要求我们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选择。

  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探寻,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在当今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碰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困惑,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校情、班情和学情,解放思想,善于学习,面向学生,讲求实效,就会真正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①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第4期

  ②姚焕成 《问题探讨:思维的永恒动力——例说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第5期

  ③张素琴 《新课标与历史课堂的“六化”把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第10期

  ④梁咏梅《从关注自己到发展学生——由教学经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

上一篇: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