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思考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当前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思考
摘要:历史上,技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能施展它的魔力,如此迅速而广泛地改变着社会。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似乎缩短了“未来”与“现实”的距离。而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时代要求我们重新考虑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本文拟就高中历史新课程环境下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考???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普及程度迅速提高,Internet以惊人的速度走近民众,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正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它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知识获取的途径,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革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等全方位的变革。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对于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为这一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抓住这一机遇,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型向能力发展型转变,掌握收集、组织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用系统、整体的观念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一点在高中历史学科课程的改革中也应该体现出来。
在新课程环境下现代教育技术如何运用的问题上,当前的历史教育面临着两大课题。其一是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教学改革能发挥哪些作用,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能否创设更理想的历史教育,以克服传统教育难以解决的某些困难?其二是信息革命对历史与历史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或者说历史教育应该进行哪些改造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需要??
下面,本人就这两个方面并结合自己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面的实践谈谈感想。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就其功能看,历史课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情境、过程全部或部分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而不是通过信息的抽象、事物的符号去获取知识。它能再现和创设新的历史情景,能提供替代的经验,使抽象的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较容易,既容易转向具体化、形象化,也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
就其作用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励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辩是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时,用影像显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场景和民族英雄如邓世昌、杨靖宇等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使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其民族自豪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讲授司马迁、范缜、李时珍、曹雪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相关的内容时,我们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或充满激情地把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就史学巨篇《史记》,范缜为坚持真理,不畏权贵著《神灭论》,李时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二十七个春秋完成《本草纲目》,曹雪芹在贫病饥寒交加中创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等坚强的意志,以及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魅力等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养成高贵的品质,树立以民族、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通过媒体手段,可以直观的将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逐步而自然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智育方面,正确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因为现代媒体生动形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现代教育技术也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素质教育还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利用现代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搜集,然后通过对其的整理、分析、判断、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实现对文化的不断超越。在CAI软件中我们不应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应该强调创造性素质目标,如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和创造性人格。因此在软件中我除了尽量搜集一些原始的图、声、像等资料外,更多的是设定了一些情感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人格塑造目标等。从而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实践知识的迁移,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是多方面的,只要运用合理,必将给新课程注入新的生机。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半年多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以实现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具体如下:
二、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程运用中产生的问题的思考?
1、对创设历史情境的思考
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而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
但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客观存在。过去性是其特点之一。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现实生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就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使历史情境化,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活动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回溯历史,畅游历史长河。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充分地理解。
创设历史情境可以用录象、图片、音乐等来完成。如,在讲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沉重的历史。因此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页面配以暗黑色的底纹,加上有裂痕的仿宋字体,配之以低音鼓或大提琴等低沉浑厚乐器的乐曲,再配合战争影像的放映,从而创设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达出悲愤的感情,使学生融入到这段历史的情境和基调中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无论用什么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其功用均在于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打破时空界限,感知“历史的真实”,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再现是认识、把握历史的起点,也是历史概念形成的基础,更是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手段。
2、对教育观念转变的思考?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而基于“人——机”关系或“人——机——人”关系的新教学模式还缺乏比较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和成功而又具普遍意义的示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担心现代教育技术会削弱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重视了学生的智商而忽视了情商。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问题,我想要改变首先应该是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转变。????
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而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一类的观点以往很难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而先进的技术则可以促进先进思想的实现。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应运而生。所以,教育家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我们应据此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新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继续借鉴其经验与长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方法,要转变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武装自己。
3、对主体确定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因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时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它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教师的讲应该更多地由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替代。
4、对多媒体运用度的思考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应提倡使用。但要讲究“度”的原则,并非越多越好,要根据内容合理安排。像欧洲殖民扩张一节,奴隶贸易中的三角贸易较难理解,这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下,其它部分则不是很必要。而有的内容本来就是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如果再用多媒体课件使它变得十分直观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在使用它时应该充分遵循教学规律,注意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适时,就是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要确立最佳的切入点,把握最佳时机。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释抽象的疑难问题、传递一定的情感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就会使学生对学习材料和解决教学难点产生兴趣,并使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共鸣。如,上课开始,学生情绪尚未稳定时,课堂中,学生对有些知识感到枯燥时,课将结束时,学时开始疲劳,使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
适当,这包括教师运用多媒体要适当,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表现要适当。首先,教师要明确,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如那些简单易懂的概念、原理,通过多媒体手段反而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其次,可以用黑板讲清内容,就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小题大做。多媒体技术虽然具有集成性特点,能将图文、声音和视频并用以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教师能否把教材的内容通过多媒体适当地表现出来,这还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探索和不断提高。
适度,干任何事都要辩证地分析,要有一个“度”。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过”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一堂课,如果多媒体表现种类用的过多,时间过长反而会有负效应。如一节课时,投影、录相、录音、电影……纷纷登场,教师有条不紊,学生却眼花缭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散了教学重点。课后回忆教学内容,除了精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外,实在的语言文字内容大概没有多少痕迹。所以,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也非常重要。
5、对CAI软件交互性运用的思考
交互性是现代教育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
目前,相当比例的历史多媒体教材,对交互性开发应用的不够,或者说,只是广泛意义和简单意义上的交互性。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信息的控制、组织、传递,更重要的是能对信息内容和形式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转换、新建,创造出一种新的信息内容和形式,并从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的知识或验证知识。这是其它媒体难以做到的。其核心意义是可改造可新建的可变性。与信息的灵活呈现,简单的判别等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且交互性起到的作用,也不仅仅是节省学时,减轻教师劳动,丰富信息量和表现力等一般的意义。
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的特性,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运用计算机课件时,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务必要坚持,同时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一言概之,只要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各种关系,同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即要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做到恰到好处。那么,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必将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当然,教学改革的深入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课题,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历史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还有待于今后无止境地探索!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