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困难与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困难与对策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我深深体会到了新课改的艰难,也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重大意义,同时也总结了一些新课改的经验。我校属于边远山区学校,推行新课改本来就已经落在后头,加上各种资源配备不齐,新课改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困难。要想紧跟时代脉搏,作为推行新课改主体的教师,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课改。
目前我校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一、高中历史教材与原有的教材相比变动非常大,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与传统教材相比,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这部教材所编写的内容跨度非常大,研究的范围、空间更加广阔。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来说一时无法适从;二、教育资源不足,我校虽然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但许多与新课改相配套的设施与资源相当缺乏;三、部分教师观念转变不彻底,心理准备与知识更新仍存缺憾;四、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对目前的高考变革难以把握方向,对新课改的方向难以定位,教师既有的教学价值观难以扬弃;五、课改在得到社会的认可程度还有很多问题,家长和社会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关注还非常欠缺;六、新课程的教材与学生的练习、资料不配套。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积极动手、大胆改革,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探究、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一些解决办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刚刚走进实验区,并没有可供遵循的现成模式,一切要靠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极大、涉及内容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组织成实用性极强的历史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摆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同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二、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高中历史备课
传统的备课方式主要是备课本、备学生,新课改之后,这样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所以要有全新的备课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认为在备课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应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们在教授高一历史时,曾采取以下备课方式: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
三、利用多元评价的激励效应促使学生学习观念和习惯的转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不能仅仅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终极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而是要两者兼而用之。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而且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当然,终极评价性质的学期阶段考试和高考的评价也是十分必要、不可或缺的,尤其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至关重要的,而历史专业类考生更是需要在每一学习阶段里保持比较稳定的历史考试成绩。毋庸讳言,当前整个社会对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成功与否,也主要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的,这一点不可轻视。即使这样,我们也必须注意评价的多元化,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
四、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观念
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高中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了知识架构,又缩短了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首先,必须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阅读课外书籍、上网、复习初中知识,以便理解高中知识,建立专题模块学习的基础,进而在学生之间组织和开展合作式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掌握史实、史论、史法的基本关系,搜集更多史实依据作为学生课前准备的内容,使学生得出论从史出的结论和认识,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学中应该制订每一节的中心教学目标,即分层次的知识、能力目标和重点难点,要有所取舍,未必面面俱到。一切教改的核心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对问题的认识,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所以设计好每一节课的中心教学目标是关键,通过不断的积累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最后,重新建构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发展方向。传统教学延续多年,有它合理的地方,不能全盘否定,尤其是历史学科,不论是否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传统的基本功依然重要,扎实的专业功底、语言的文学素养、表达的哲理思维、广博的课外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五、使用新教材之后的教学策略
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新鲜的教学理念给历史课堂带来空前活跃的气氛,对改变“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教学模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其次、要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六、选择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应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近段时间兴起了发现法、探究式学习法、分组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确实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如有的教师为了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把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学生的合伙学习;任凭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自己则在旁边当看客,还冠以分组式教学、合作学习、民主教学之名。实际上,活跃课堂气氛并不是单纯地放松对秩序的控制,更重要的是放松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束缚和羁绊,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赖以拓展的良好空间。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实行课改以来,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