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课堂生命之火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点燃课堂生命之火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以为自己兢兢业业、勤勉律己,怀有一颗奉献的职业良心,为学生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下,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不惜收敛起笑容,一副严师形象,压抑学生活泼的性格,压制学生活跃的思维,教学是紧紧围绕着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虽然班级管理评比和教学成绩不错,但是,我从学生眼里很少看到对学校对学习对教师的热爱,看到的是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冷漠,对管理的抵触,对学习的厌恶,对教师个体的厌烦,对苦口婆心的说教嗤之以鼻,学生与老师之间纯美的情感渐行渐无。使得我对教师这份工作的热情也一点点冷却。见证着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和无奈,担心着学生的未来和发展,担忧着社会精神层面上的空虚与匮乏,我不仅对教育的实质产生了怀疑。教育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也曾苦苦思索,虽然也经历过几多教学改革,我看到的大多是“热热闹闹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的场面,所谓的改革只是赚得了些表面的热闹罢了。
威海市教研中心审时度势地开展了“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师生成长”的课题研究。通过对这一课题研究的参与,理论知识的学习,生命课堂的实践,我可以自豪地告诉你“教育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生命化课堂的构建首先让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认为这一先进理念没有轰轰烈烈赢得表面的热闹,而是实实在在转变着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观念和方式。
生命化课堂的构建教会我们要唤醒生活体验、开展实践活动、个性化认知对话空间的营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而“生命化”理念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中,这一课堂有着怎样的氛围,是怎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什么,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地方,不论是情感上的,还是知识上的,还是能力上的,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在课堂的交流和提高,在一种教学民主化的氛围中得到收益,这种成长是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是师生获得生命体验的地方,让课堂走向生活,让教师走下圣坛、俯下身子与学生共处一个高度,辅佐着学生的成长,完全改变了以前教师的霸权与唯我的地位。可以说生命化课堂理念改变的是教师,受益的将是代代中国人。
一、生命化课堂带来的可喜变化
1.教师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尊重、关爱
大家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师的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命化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等几个环节。生命化课堂中,教师要重新思考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学生设计教案,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生成的课堂),围绕本学科的特性、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拓展延伸。还要注意哪些教学行为是有益于学生的发展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如何重视孩子的生命体验,焕发孩子的对他人的、对生命的、对自然的尊重与关爱。这样课堂教学中老师就能更好的关注到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反应,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的课堂会充满人文关怀,课堂就会和谐温暖,学生的心中就会愉悦,在这样的生存空间,学生的生命质量就会提升。我听的几节地理课上那些教师在授课中始终面带微笑,亲和力很强,课堂气氛一直是宽松的、和谐的。有的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美,教师一直在启发、诱导,或找其他同学帮忙,没有听到训斥和批评。学生一直放的很开,热烈地讨论、积极地回应,其中一位老师的课上,地理科代表的发言相当积极,最后高举双手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那种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听课的老师发出善意的微笑。可见老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是多么的宽松与和谐,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是多么的积极和高涨。我观察,老师们总是善意而信任地注视着学生,满脸的微笑,微倾的身体,中肯而鼓励的评价让学生把她当作了知心人,这样的课堂才会放飞生命、放飞理想。这才是生命的回归和展示,这才是新时代敢于探索和勇于展示的气势。
2.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动态、自主
随着构建生命化课堂课题研究的深入,摸索并构建出一个课堂模式—— “1/3模式”, 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1/3模式不是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一个知识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概念,是一个课堂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重点突出的是“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这个模式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具体指导学习方法,适当的时候运用合作交流的形式,为更好的解决问题,还可以展开讨论、辩论等形式。
为适应这样的课堂模式,教师备课时首选动态设计,即教师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预设(课堂生成)。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生命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不可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要求教师既要静态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灵活机动的调控能力,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1)课前的学习准备:老师要设计预习提纲,学生根据课本或资料或上网查找资料解答问题,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及掌握。不能解决的等到课堂上讨论或求助老师。(2)上课时的小组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组成员角色分工大致为: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检查员,也可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其它的分工方式。每隔一定的时间,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互换。(3)课后探究活动:生命是整体的、完整的,生命课堂的实施并非只限于学校内,整个社会环境才是学生学习的大环境、也是最好的生命教材。人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生命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各种学习活动(听、说、讲)提高学生学科素养,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能丰富学生情感,这些方式都能展示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地理课《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在导入上很有特色,用几张荒漠和冰原的照片让学生叙述看到的地理景观,导入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让学生看图片说出各地的气候特点再推断出农业特点,可以说简洁明了而富于逻辑性。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使学生专注于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完成课前预习,同学们或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最后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中也以学生为主,以地图为载体讲述,有的地方要学生补充完善。这样的课堂既丰富了学习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升了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课堂最大限度的保证最多数量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以最集中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是取得较高课堂效率和较好成绩的原因。教师在尊重的基础上更多的信任学生,激励学生,等待学生,给学生一片思维的空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又敢说,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3.教者与学者的关系——平等、和谐
“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的对话者。教师不会有受制于教参、学生不会有受制于教师的感觉,教师或给学生当指导,与学生商讨,或帮助解决问题,或鼓励激发学生,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同时,教师作为一个对话者,在课堂上要维护学生的说话权,并倾听学生的心声,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将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受到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等乐趣,从而摆脱了以前重复教参知识的厌烦感和失落感。学生可以就学习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提问题,可以讨论、争辩。课堂就会因为有了多维的对话体系和多样的活动方式变得活泼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师生关系的转变还得益于多元评价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使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成长。生命的课堂,强调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对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的评价;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评价。课堂评价多用口头评价方式,每一个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个体学习特点灵活地选择,以优化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评价的尊重性、指导性、激励性。评价语言已经由“很好!”“很棒!”这些概括的干巴巴的话语转向:独特的观点、丰富的内容、声音的亮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建起周评价表,张贴在教室的墙上,表中的内容分为作业、成绩、卫生、课堂表现几个方面,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用智慧星图案贴在表上,使学生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激励。每周评选优秀小组,每月评选优胜小组并张榜公布。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评价体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评价方式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自信心的过程。
二、对生命化课堂的新思考:
1.生命化课堂并非适宜低年级学生
生命化课堂是学生获取学习能力最完美的载体。但我要说得是生命化课堂在初中低年级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地理教学效果欠佳。大家都知道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很多内容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初一的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做详细的讲解、演示,而且思想的渗透、知识的讲解、方法的引导、技能的训练等方法熟练之后,学生们才能掌握知识规律,知道如何操作,学起来才能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这个过程老师讲的多免不了有传授之嫌。比如初一地理的经纬线的特点、东西半球的划分、地图上方向的判定;学习某一地理事物应掌握的方法: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工业特点等,这些内容必是掌握方法、抓住规律后才能更好的运用,才能有效率自主学习及拓展运用。可以说如何建构初中低年级有效的生命化课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不能惠及每个成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个性、有差异的群体,在学习中难免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有时侯,小组合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到每一个成员,急燥了老师,悠闲了学生,课堂往往郁闷拖沓,收效甚微。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结合小组合作评价体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合作学习真正变成学生人人参与的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同时要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先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
3.评价语言匮乏,是非不明
生命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在自主学习时,总对一些问题的判断出现欠缺甚至错误,而老师的评价既要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与高度评价,又要对探究结果给予明确的判断。在很多的课上,不论学生回答正确、恰当与否,教师总堆起善意中肯的笑容,中性地赞扬:“ 很好!”“ 你真棒!”“真聪明!”“太了不起了!”简单的赞扬会导致孩子求知不深入,浅尝辄止;造作的赞扬容易让学生滋生自满情绪;错误的赞扬会导致学生是非不明。构建生命化课堂,要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主要评价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探究的深度,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情感体验;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当学生囿于知识层面,生活经验,而出现误读,曲解 ,老师坚决表明自己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由全班同学讨论,让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同学们的推理判断中得到明辨,否则就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了。
4.忽视交往技巧的训练,个人修养差
我们常说“先做人,后做事”,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突出的是小组合作交流,就要教会学生一定的交往技巧,形成和谐、团结、向上的小集体。但据我观察在课上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学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发言后,如果回答的不完美甚至错误,就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夹带着嘲笑、挖苦、讽刺,同组同学就会不断埋怨,甚至谩骂。这不仅是一个个人修养的问题,也是个人交往技能的欠缺,更能影响小组合作的成效。看来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在课堂上要多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尊重他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会学生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
5.生命化课堂,教师是退后不是退出
生命化课堂中,老师虽已淡出舞台,从事幕后指导工作,会产生一种误解:生命化的课堂,学生的活动占着主角,老师讲的越少越好,只要学生动起来就是一堂好课。就会形成一种错觉 “只要动,不要懂”。 有的课堂,看不到老师,不知他在哪个角落,热热闹闹的讨论时,见不到老师的身影;发现问题,听不到老师赞许的话语;针锋相对辩论时,看不见老师欣慰的眼光和中肯的评价。生命化课堂中老师并非不观察、不启发、不总结。不要忘了,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使每个学生不断产生上进心,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才能使课堂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