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 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6阅读:
字号:|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2007年秋季,北京市进入了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阶段,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学习新课程理论,注重教学实践的培训与经验积累。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对教材和教法作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使高中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在前期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交流、研讨中,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对新课程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地理课堂教学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标、真正走进新课程,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以问题为中心,倡导问题意识,其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板块。新教材把“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对“活动”内容教学策略的研究,灵活处理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以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

  一、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创设与“活动”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既可以把枯燥的“活动”趣味化,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帮助学生理解完成“活动”内容,能够收到良好的活动效果。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活动:根据‘太阳系模式图’和‘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回答问题:①行星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②行星公转运动的轨道倾角相差大吗?是不是近乎在同一个平面上?③行星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④与其它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这一“活动”内容涉及太阳系中各行星运动方向、轨道形状、轨道平面位置等的比较,学生仅凭所给图、表完成任务,感觉比较抽象、死板、理解比较困难,教师可以播放“太阳系行星运动”的动画,生动直观地展示太阳系中各行星运动方向、轨道形状、轨道平面位置等的异同,把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可以使“活动”生动有趣,让学生看到可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自然会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加深记忆,提高活动效果。

  二、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需求,让每个学生受益。教师在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因为学生虽然属于同一年级、同一年龄段,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这些学生所在的班级之间、各班级中的每个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调整“活动”的难易程度,使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活动”太简单了,就会影响优生水平的发挥,使他们觉得有劲无处使;高了就会影响中下水平学生的情绪,使他们望而生畏。“活动”要定在全体学生都敢于、乐于参与的程度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活动: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这一“活动”内容,因为有了前边的“天体系统图示”分析,所有学生都应该能够很容易的完成,比较简单,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活动难度,“活动”改成“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绘制‘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三、引导“活动”思路,关注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过程。?

  对于“活动”中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路不能准确的沿着正确方向去思考问题,教师要调整“活动”思路,力求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体现思考过程,思路应具有连贯性,让学生体验探究性的认识过程。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活动:(1)自选学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从旋转中心、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方面,填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3)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解释下列自然现象:①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就可以得到一幅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上的恒星会呈现出这样的运动轨迹?②北半球每年夏半年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活动”内容中的第3个问题中的第①个自然现象的解释是:由于地球在自转,而人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的运动,我们看到的是星辰的运动。第②个自然现象的解释是: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对与北半球来说,夏半年地球经过远日点,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慢,也就是说地球在夏半年公转轨道上停留的时间略长。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因而日数就会比较多。相反,冬半年地球经过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比较快,日数相对较少。这种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回答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包括我在看到这个活动题,在没有看答案的情况下,也不知道从哪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更何况是学生。因此,建议教师调整该活动的思路。??

  这种采用流程图、联系图的方式设计活动过程,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活动内容,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既巩固了所学的关于地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又能提高运用此规律解释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建立对过程和方法的清晰认识,让学生参与活动有抓手,并体验活动中的整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四、因循探究性学习的思路,设计“活动”方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中,要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有所创新。新教材中的有些“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标规定知识的基础上,对某一方面的问题作更宽更深的探究,这非常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以此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一地理教学中,笔者初步尝试利用教材“活动”资源,设计探究活动。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中的“活动: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界面。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系统外的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第二,它是一个不均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请根据这段话回答下列问题:(1)你是如何理解上述观点的?试选择其中的一点加以解释。(2)你认为要真正认识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把它们列出来,提交给地理教师。”该“活动”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该“活动”的安排为后面讲述大气、水、地貌等地理要素作了铺垫。此“活动”的两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因此比较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此“活动”可以设计成学生按照以下思路展开探究。

  设计上述探究“活动”,既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学生也会比较感兴趣。此“活动”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探究动机,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积极开展探究。鉴于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运用的不是很熟练,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设计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探究的方法是教师定的,结论由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整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活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设计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切实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切实达到“活动”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 灵活利用远程资源 实现地理课堂...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