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讲练同步、培养能力
点面结合、讲练同步、培养能力
───高中地理复习效果体会
如何有效搞好高三地理复习是长期困扰广大师生的问题。特别是要适应当今扣纲不守本、出新题、出活题、考知识、考能力的高考要求,更显出复习方法的重要性。近年来,笔者在复习教学中体会到,要使复习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妨从点面结合、讲练同步、培养学生能力入手。
一、选择支撑点──强化课本意识,解决知识面问题
总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注意把各种地理知识进行完整系统地整理,使之形成网络,也就是要使散乱的知识系列化、纷繁的头绪条理化、模糊的概念明确化,因此必须运用网络化的手段,解决学生知识的零乱、残缺、模糊问题。把握这些知识深广度的依据和支撑点是课本。
很多学生不太重视地理课本,主要是近年来高考通过联系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等内容,挫败了中学教育中为应试而进行的“题海战术”,体现地理面向全体考生,使考生在平等的条件下表现出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正因为高考采用了上述方法,给学生造成了课本看不看无所谓的错觉,这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予以澄清和消除。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文综”试题设计思想的总结中指出:“文综”命题强调了对各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地理学科立足于考查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本,高考用的知识全部来自课本,即使是信息题,也需要学生调用头脑中储存的课本知识,结合新信息进行知识的联想、类比、模仿、重组,才能使试题得到正确解答。再说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永远不会产生很高的能力。
还有些学生觉得教师上课讲到的知识点自己似乎都知道,因此也不注重看书,这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讲解后学生才想起来,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才回忆起来,不能说明学生对这些知识都很熟悉,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这些知识学生照样不能复述、再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复习中要增强课本的使用意识,强调课本的权威和重要性,以课本作为复习的支撑点,让学生精研细品、前后照应地阅读课本,弄清课本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记牢课本中应该记牢的内容。教师讲解也要立足课本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概念辨析,做到内涵不离重难点,外延不超纲和本。让课本知识真正输入学生头脑,并存贮、联网,需要使用时及时准确地输出,还能产生联想、重组和迁移,保证学生有一个厚实、完整、宽广的知识面,为能力培养安上坚强的翅膀。
二、咬紧着力点──分清轻重主次,突出知识点
教材编写是有重难点的,所以在高中地理复习中,应有效把握重点、难点问题,利用第二循环逐个解决,让学生反复揣摩练习,务求练会练懂,教师反复评讲,讲清讲活。在学生真正熟悉课本有较大的知识面之后,要有的放矢逐个解决学生知识点问题,做到知识点、面结合,立交成网。即解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网络中的难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高考试题中的热点等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即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大板块知识的复习应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 。如高考说明中所要求的我国和世界八个国家的位置、范围以及重要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重要的地理事物,如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及其穿越的地区和国家等。同时,区域 具有综合性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区域性。高考涉及的面很广,知识点很多,但也不是面面俱到不分轻重的考,纵观十年高考试题,还是存在不少热点问题的。如在西部大开发下,以如何处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题,考察学生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农业、工业、地方时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是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灵活应用。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的重点,高考比较难的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内容。复习时不仅让学生知道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如大气环流,主要让学生读懂赤道和极地间的闭合环流图、北半球大气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通过读图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人文地理的复习,主要是观念和结论的教学,重在应用。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说明观念的具体事实和材料,而材料是变化的可随意选取的。因此,人文地理的复习,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资料(文字和数据资料)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重点是教给学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
三、追求至高点──促进能力发展,培养学生技能
高考是考知识、考能力,所以能力培养是高考复习追求的至高点。在复习中要告诉学生能力有哪几个方面,每种能力又有哪些要素。试题在选材和设计上追求的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实际问题,启发和发现辨证、鉴赏、逻辑、推断、论证的研究性思维过程。当然,重要的是进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必须通过老师的讲,学生的练,练后的评,评后的回归课本来形成技能。
教师的讲解要讲知识的学法、课本的重难点,讲学生知识的缺漏、疑难和易错的地方。要着眼于知识网络的形成,知道讲方法、讲规律、讲关键、讲疑点。
高考的能力形态是以试题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复习时做一定量的练习,通过习题培养训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能力增加的大小快慢与习题的多少不成正比,因此不能搞“题海战术”。能力训练要精心选择和编排,要使学生一次能补一次缺漏、上一个台阶、长一分信心。并且做到讲什么练什么,讲练同步。
练习后的评讲更是重要的一环,常言道:练后评是考的发展、讲的补充、练的升华。教师讲评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问题、错误出现最多的试题,讲快速准确的审题方法和正确思路的形成,交待“为什么要这么想”。要从培养能力上着眼,在知识整体上把握,绝不能就题论题。要讲试题的演变、发展,设问角度的变换,即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提高学生应变应试和迁移能力。既要概括解题规律,又要讲解解题技巧,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复习资料,汲取精华,以便在评讲中旁征博引,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考试是一个个体劳动,为此必须培养学生的个人钻研、探讨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复习中可要求学生写“解题规律××条”、“知识点小结”、“妙题巧解”等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所写材料,容易找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缺漏,并能及时得到相互补充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复习中的体现。另外,对报刊杂志中介绍的有关地理的信息文章,及时让学生传阅,培养学生对新信息的分析、评价、消化、吸收能力,这对回答高考地理信息题会有一定的帮助和补益。
总之,两纲是复习的临界点,课本是复习的支撑点,讲、练、评、归(回归课本)是复习的步骤主线,各种能力是复习的追求目标。复习中以学生的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的归纳、辩析、点拨为主导,点、线、面结合形成学生知识网络,讲、评、练同步培养学生能力,定会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我的电脑有点问题,明天再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