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6阅读:
字号:|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各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在考虑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论,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将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2 整合的切入点选择

  选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教学的特点、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学生学习的难点;能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等等。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同时也具备高度的空间抽象和逻辑性,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学生在学习地理中最大的障碍。教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地理学科教学中,经过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学习障碍,这就是切入点。

  以高一地理教材为例,“地球公转运动”这一节内容是教材的难点。教师事先设计、制作天体运行的动画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如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等。学生可以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变化。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不仅学生之间能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3 整合的策略选择

  3.1 确立生本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更是千差万别,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中心,树立生本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知识“意义的建构”是要由学生在适当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来完成。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上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创设良好情境

  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人机交互功能日趋完善,致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被忽视。但实践表明,情感交流是人机交互不可替代的。如在选修地理“海洋的开发利用”一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在海洋资源网页中感受到海洋的多姿和富饶,激发他们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学生的主动性靠教师来激发,学生的活动由教师来设计安排,学生的才智与差异靠教师来培养和发现,学生遇到挫折有了疑问,还得教师来答疑解惑。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

  3.3 熟练整合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需要信息方面的技术,更需要本专业的素养,把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中要依靠学科教师本身。另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的途径远比过去广泛,这样教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教师要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学会信息技术常用工具(文字及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学习论坛等)的使用。教师给出一个学习主题或一个具体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利用因特网或校园网丰富的资源查找相关内容,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对该主题的观点。

  这种充满创新情趣的授课,改变了以往教师精心表演、学生苦心陪伴的被动学习情况,探索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新途径,因而深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形成主动学习动机。

上一篇: 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思考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