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地理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7阅读:
字号:|

  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刘兰 陈澄

  高中新课程共分8个学习领域,其中地理学科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这是由于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学习内容主要由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组成所决定的。作为唯一跨两个学习领域的科目,其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论题有何特点,对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在具体进入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前,这是首先必须认真领会的。

  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

  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共有5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标准》的第一条和第二条基本理念是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来的,是高中地理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高中地理课程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和谐统一”。高中地理课程从兼顾社会、学科和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出发,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互相统一和渗透整合,并力图将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设计、目标制订、内容选择、标准拟定、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之中。

  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上。《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地理知识与技能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学生的目前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它们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重视探究,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是《标准》的第三条基本理念。在各种学习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学习。在地理学科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类两种类型。课题研究以认识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地理社会调查、地理科学实验和地理文献研究等。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如某块农田的排灌及土地利用类型模拟设计、某居住小区的商业网点模拟规划等。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结合。

  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五条是关于教学评价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实施建议”都对地理教学评价提出了建议:评价目标追求多元化、评价内容力求全面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着眼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并且强调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是《标准》的第四条基本理念。从课程设置来讲,这次地理课程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都安排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对于这一点开始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农村地区,在中学开设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是“好高骛远”。地理课程标准研制人员经过多次调查研究、反复分析,统一了思想: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在高中阶段将其纳入地理课程体系,意义重大;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讲,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信息技术素养教育也很紧迫;课程设置的时代性表现为课程的先进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课程内容结构不仅要考虑目前的国情,更应放眼于5~10年后的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实情;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牧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一些设备和师资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目前可以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是作为每一个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来要求的,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开设,课程主要侧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用途等一些地理信息技术ABC知识,内容相对比较浅显。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除了上好必修、选修模块中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以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的习惯与能力,侧重对学生地理信息素养的培养,尽力争取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充分认识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技术手段并高度重视学校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设,等等。

  高中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可以说是在人地关系理论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和飞跃。

  核心论题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构建21世纪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这是由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课程核心论题的缘由。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的高中地理一直是以人地关系理论作为构建课程主线的。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也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人地关系却是从人类起源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和李特尔是研究人地关系理论的先驱。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详细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等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并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引入人文地理学,认为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理环境的性质。拉采尔的观点有其正确的一面,但这种分析后来被其他人片面地夸张了,并发展成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地理学术界一直占据优势地位,直到20世纪,才有人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提出异议,并陆续出现了人地关系论的新观点,如“可能论”、“适应论”和“协调论”,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协调人地关系,还先后走上了国土整治开发的实践道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出现,人地关系的上述各种理论都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

  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种种影响所带来的危机,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如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森林遭毁、生物种类锐减、水资源短缺、气温增高、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依赖无限制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以及“先污染,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所带来的严重教训。这些问题如不解决,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并将贻害子孙后代。“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人类对待地理环境的认识及人类发展观的升华和革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挑战: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场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洪涝、干旱、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每年造成的损失巨大;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城市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在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中国政府不仅向世界庄严承诺积极履行联合国《全球21世纪议程》,而且还制定了世界上首例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21世纪议程行动方案——《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的态度、决心和行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与肯定,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称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是领先世界的“旗舰”。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它的实现必须依靠全民参与。所以,对未来的国家建设者、目前的高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必要,它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地理学科应成为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学本来就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有两个显著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涉及的自然、人文等各个领域几乎都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联。可以说,在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之中,地理学科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科。能够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环境并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无疑应推地理学科。地理学科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渠道。

  我国以往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理论作为课程内容的主线并没有错,只不过人地关系理论在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面前,正显示出其一定的局限性。假如我们把“人地关系”主要归属于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范畴的话,那么“地地关系”主要就是自然地理等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人人关系”则主要由社会学等学科来研究。当今全球性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不仅仅要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还要从“地地关系”、“人人关系”的角度,综合地、全面地加以考虑。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全面地涵盖了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果能得到切实、全面的实施,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将十分有益。高中地理课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可以说是在人地关系理论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和飞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将比人地关系理论更全面、更概括、更深刻,并且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模块的内容是递进关系,必须依次开设;选修模块内容是平行关系,开设顺序不作规定。

  课程框架体系

  高、初中地理课程的分工与衔接。基础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密切联系。初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学习这些内容除了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终身发展有用以外,也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相关的地理课程创造了条件。高中地理课程不再全面地学习区域地理,必修课程大体上是学习系统地理,选修课程除了个别模块以外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并且,与初中地理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同,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必修与选修模块相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学时)3个模块组成。这3个模块是递进关系,即必须先学“地理1”,再学“地理2”,后学“地理3”。“地理1”、“地理2”、“地理3”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这3个模块都紧紧地围绕可持续发展理论展开。

  “地理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以“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总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地理2”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人口与城市、工农业区位因素等经典内容,但也不拘泥于纯人文地理结构,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缘由、基本内涵和任务。“地理3”则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同样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当然,“地理3”介绍区域的内涵等内容,和初中介绍世界和中国各地地理概况的区域地理是完全不同的,并且“地理3”同样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严密,专辟章节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紧跟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并且注意其结构的相对统一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学时)7个模块组成。这些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凸显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并且有些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以目前中学地理教学界的教学实践为依据,以高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选修模块之间都没有递进关系而完全是平行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即任何一门地理选修模块都可以在高一、高二或者高三开设,这在高中各门学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标准》还规定,除了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以外,其他的地理选修模块原则上各个学校都应开设。当然,具体各门选修模块在哪个年级开设,有多少学生选择修习才予以开设,等等,这些问题都由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情况决定。

上一篇: 着眼可持续发展构建高中地理新课...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