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8阅读:
字号:|

  设计贴近学生的案例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堂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会尝试成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也是应当追求并实践的。在观看了几位专家的研讨,以及几位教师公开课授课视频后,很受启发:

  一、用身边的案例

  田老师是青岛人,她在讲述这节课时,举的就是青岛的例子,让人感觉可信、靠谱。这也是田老师这堂课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专家老师在点评时说看图不是探究活动,但我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图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究活动,我在讲课时经常运用这一方法。我感觉举例子就要举一个摸得着、看的见的例子,即身边的真实例子,尽量以学生熟悉的内容导入新课,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主动探求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熟悉的情境

  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材料,则尽可能选用有代表性的,社会影响大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学生相对熟悉,容易引起兴趣。老师要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的一个,然后逐步与已有知识进行整合,探究,学习新的知识。

  三、探究活动落到实处

  课下探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不能只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以免流于形式,成为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将学生探究的结果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有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学习的理论加以分析,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老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五、要收放自如

  教师要“会放”,要注意把握“放”的度,前提是必须保证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不能为了“放”而“放”,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课堂气氛活跃,结果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这就涉及到地理教学中“收”的问题。所谓“收”,就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精心设疑,引领学生就某一地理事象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待探究的结果形成后,教师要适时的引导,由此及彼,及时反馈,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不能只作旁观者,也要做参与者,更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熟练而自如地驾驭课堂,在不经意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上一篇: 设疑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