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的促进作用
试探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一般是指几名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亲自执导上课,以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水平。同课异构有时也可以指由一位教师连续几次在不同班级采取不同的方式上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是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的倡导者、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人类的智能来自于我们的社会或文化,个体的认知发展首先是通过人际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实现的,而不是首先通过内在的过程(内化过程)来实现。通俗的说法就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二、什么是地理主体性教学
所谓地理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形成具有自主能动作用的师生教学实践共同体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
地理教育活动的两极“教”与“学”的实体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两者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分别充当着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角色。在地理教育活动中,“教”与“学”总是在交替性或是结构性的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变换着活动的主体性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总是相对于客体而存在的。从教的角度说,地理教师是主体,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及导向;从学的方面说,学生当然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及其对学生的教育内容则成为客体,学生只有积极、自主、能动地学习,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积极向教师提出质疑,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实现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当然,“教”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或发挥得如何,最终还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的。如果学生缺乏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难以实现。
主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psychology)在学术界渐渐兴起。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从整体上解决人的动机、人格,从而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和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人类经验。它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反对任何割裂整体的分析或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些观点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奠定了基础。
三、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1年5月11日,在面向宁德市的福鼎一中2011年高中新课程研究课公开周教学活动中,来自福鼎一中的王颖老师在高一(15)班与来自福鼎四中的阮家栋老师在高一(16)班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来自宁德市二十多所学校的30多名地理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议活动,其中,有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地理教研员、重点中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福建省地理学科带头人、宁德市骨干教师和大量一线教师。场面积极主动,师生反映热烈,许多教师感到在“同课异构”听评课中收获颇丰,认为在新课改中开展同课异构对实现地理主体性教学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同课异构有利于调动地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主体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地理教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有着多种多样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高级的需要。通过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让授课教师展示个性和风采,为学生呈现一个精彩、有效而灵动的课堂,既在地理同仁和学生面前显示该教师的教学智慧,又有利于该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增强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行为等教学环节中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充分释放他们内心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创设丰富多彩的生命课堂。因此,增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生成的主体性意识,可以更好地发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本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王颖老师和阮家栋老师都充分发挥了作为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从他们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授课中反映出他们的教学智慧,而这种教学智慧之光的迸发是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具体的课堂细节以及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等方面做大量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两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导学案,阮家栋老师是当场发放导学案,边学边教,边学边导,采用“读、讲、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侧重基础的梳理和巩固;王颖老师是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先学后教,先学后导,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探究方式进行学习,侧重地理思维的培养。“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成长提供了研究案例,它可以让教师在比较交流中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有助于教师在变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认识教学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教师在坚持独特个性的前提下追求教学的艺术化,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因此,“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能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教育主体作用和教学主导作用。
2.同课异构可以敦促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同课异构可以敦促教师潜心研究这节课中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教学媒体条件等,深思熟虑地制定出这堂课的总体策略,而且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进行合理的分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艺术性地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之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的激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主体和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课堂,既是预设性的,又是生成性的,还可能是创造性的,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在本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题开展校际“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王颖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南昆铁路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有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①从地理位置、地形区、海拔高度、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比较昆明地区和南宁地区的区位特点。②为了加强两地区的联系,分别以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铁路等,作为当地地域联系与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否可行,为什么?③请在图中画出昆明到南宁的铁路线,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④从影响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考虑,致使南昆铁路至今才得以成功修建的原因有哪些?⑤铁路建成以后对昆明地区有哪些意义?教师设置的这些探究性问题,符合区域地理背景、学科逻辑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一定梯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地理问题。尤其是针对问题③,教师进一步抛出问题:昆明到南宁的实际铁路路线走向为什么没有成直线连接而是有一定曲折?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运用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交通区位因素进行探究的欲望,唤醒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同课异构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激发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同课异构有利于消除教师狭隘的专业发展观和狭隘的“竞争文化”,从而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容易激发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一些教师长期以来都比较推崇狭隘的“竞争文化”,即教师试图通过个人力量追求卓越来创造优秀的工作成果。与此相对应,这部分教师抱有一种狭隘的专业发展观,只把所教学科看作自己的专业范围,而不愿与同事共享各种教学资源,不愿与同事研讨教学问题,不愿与同事通过合作教学共享成功的快乐。新课标背景下的同课异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对教师的各种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教学资源的挖掘和筛选,制作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由于精力、经验、技术、能力等的限制,完全靠一名教师来完成这些任务是有困难的,于是向教师同仁寻求帮助就成为了必要,即为寻求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所谓同伴互助,是指教师间经常进行的一种切磋、合作、支持与分享的横向交流活动,它是化解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激发灵感的有效办法。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是对不同学校地理教师群体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水平的检验,集体荣誉意识会促使该教师群体成员高度重视“同课异构”教研备课活动,群策群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为教学提供必需的知识铺垫和情境铺垫、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设计师生活动的方式、设计教学各环节的衔接与过渡等,这就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
本次校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引起了福鼎四中地理教师群体的高度重视,以阮家栋老师为主,教师们深入开展教学研讨,梳理出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注意挖掘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即对课本和教辅资料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优化教学设计,预设符合学生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的有效教学环节。例如,在巩固和应用环节,他们选择了一道很有创意的旅游交通活动题:如果你们是某一旅游公司的策划人员,现在要设计一条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线路,从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广州,重头戏是游三峡,总的交通费用控制在1500左右,作为策划人员,城市之间将会选择怎样的交通运输方式。
这道题联系生活实际,有旅游线路的要求、旅游时间的限制、总的交通费用的控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强化了地理教师群体的主体性教学意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