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无效现象之我见
课堂教学无效现象之我见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涉及的方面很多,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www.cersp.com)“课堂教学论坛”上,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在这里,我对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现象及原因进行浅显的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愿与大家讨论。
一、无效的课堂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到能否在课堂上建立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我曾经这样开始我的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大气的运动”。虽然直接,但干瘪乏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应为无效导入。类似的导入还很多。
这样的导入是没有花心思的、不负责任的。
导入必须要简明扼要,要有科学性和时间性。紧扣教学目标,尽快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调动起学习兴趣。导入的方法也很多,如:利用文中的插图,直接通过回答或讨论的形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利用教学媒体,通过视觉上的感受,或通过音乐欣赏的导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历史中的著名事例或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或学生身边的事,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进入课堂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自己通过思考想出好的导入,也可借鉴他人来丰富自己。
二、无效的问题设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在问题设置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把所有书上能找到答案的东西都设置成问题,课堂上大家闹哄哄的,气氛看起来很好,然而下课后学生却什么也没学到。如在学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有的老师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洪水?2.什么是洪灾?3.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这样的几个问题没有思考量,只是把课本内容完整的罗列出来,而这里一个重要的概念区别:洪水与洪灾有什么不同?——却被忽视掉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经常会审题不清。也有的教师问题的设置不分层次,一古脑的给学生,结果有的问题难度较大,放到课堂上解决花时间太多,影响课堂教学,如:我曾在教“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内容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图册”索马里半岛东侧有一支自南向北流的寒流,为什么?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解决花费了很多时间,成为无效的一例。还有的的老师自问自答,越俎代疱;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先把学生提起来后提问题等。
之所以会出现无效的问题设置,可能与我们的教学经验、对课堂的准备程度、个人的教学态度等许多因素有关。
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眼睛,是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能力的阶梯。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及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误区,难易结合,既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推进,又发展了不同能力的学生。问题的趣味性还能激起学生的地理热情,打开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但也不能为了趣味而远离教学内容,要考虑在何处、何时、设置何种问题。通过学生的自我阅读完全能理解的,就不必设置问题;有的知识点发散性强,需要的知识联系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层层置疑帮助学生理解,并且问题的设置最好有梯度,由简到难,慢慢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既有话可说,又不会随便乱说,始终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中心展开。切忌问题的随意性,否则学生的回答具有盲目性,不利于课堂知识的教学。
三、无效的学生活动
新课程改革让课堂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有些活动在学生“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合作、探究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探究”,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如:在地球北极点安装一个支架,悬挂一吊锤仿傅科摆做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一些练习册或教师要学生当作探究活动的题目,可是从何探起呢?学生也只能当成一道空间地球的题目在有限的脑袋里拼命的想象,这样的探究就流于形式了。还有时是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如找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余学生在位子上坐着看等。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上学生有效活动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学生活动的内在动力,而高超的提问艺术,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活动的真实有效和生成,活动应该是有计划性和预见性的,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好学生活动的确是要花一番心思的。
四、无效的教师引导
课堂上教师应该是导演,主角是学生。可是在课堂上经常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成了观众,如:在讲热力环流时,教师抛出问题:A地受热,B地受冷,空气会怎样运动呢?有的学生答对了,原来不会的听了也知道了,然后老师又问:空气这样运动导致气压怎样变化呢?由于学生对气压方面的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学生答不上来,老师一着急,自己说出答案了。这样教师就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不是培养思考能力,而是灌输知识了。还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一时找不到思路,老师就一直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学生,却没有适时的给予引导,这也是教学中的无效环节。
有效引导包括:有效讲授、提问、倾听。有效引导要:适时,适度,适当。要引导学生对观察、提出并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要因势利导,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其正确;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其开阔……但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送给学生。
五、无效的课堂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布置
有的老师课堂无巩固练习或课后也无作业;有的老师巩固练习或作业知识点太多重复或重点知识练习不够;也有的作业缺少深入和提升,缺少思维的打开。
巩固练习和作业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关;须对学生有意义、且有趣;须难易适度;须有变化性、多样性;量须适当,学生能够完成。
六、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的理解能力,反复、罗嗦,学生听得跑神;有的老师常用“流水帐语言”,整堂课表情呆板,语调平淡,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有的老师口头语很多,占用许多时间;或语速过快等,如此这般,效果能怎样呢?
教学语言与个人的性格、文学素养等有关。语言是诗、是乐、是音符,它魅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语言要有激励性、明确的导向性。
七、无效的管理行为
有效管理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小声说话、对周围同学做小动作、自娱自乐或睡觉等。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即产生所谓的“病源体传染”现象,它会蔓及全班,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不愿发生的。
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教学不当;管理不当;丧失威信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对时间规划不合理,一节课手忙脚乱,结果师生双方对课堂效果都不满意;还有的老师对时间缺乏规划,上课就象溜冰,溜到哪里算哪里,造成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
俗话说,时间就是效益。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其他环节所用的时间。有效的时间规划能课程顺利推进的保证,让老师在从容中教,学生在从容中学,能当堂消化的不拖到课后。
应该说,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老师,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反思中提升自己,尽量把一堂精美的、艺术的课呈现给学生。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