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摘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本文将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地理;实施途径
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其中特别强调一点:要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要从把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移到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具有创新意思,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的“创新型”人才上来。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型教师,新课程呼唤新方法、新观念,我们不但要在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领域,而且要在发展领域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树立现代科学的学生观。现代科学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进程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认同学生的差异性。由此出发,教师既当园丁,又当伯乐,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中,让好学生、“差生”都超越自己,这是教育创新的目的之一。然后,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学、思、创”的精神。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着重教给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好、学会,而且要引导他们好学、会学,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学会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对教学的意见,要研究学生个体的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大胆质疑,开展合作学习。
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具有与时代相通的理念,能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本质,才能有效地造就新世纪的创造人才。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设一个学生为中心的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以一种进取的心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新问题,产生创新灵感。
研究表明:有趣、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获得安全感,从而能够最大限制地唤醒创新意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创新意识越明显越激烈,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就越大。反之没有创新意识,迫于外界压力去思维,绝不可能产生创新。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景,师生不要被三尺讲台隔离开,而应有更多的师生在一起讨论,这样的合作性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轻松之中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成其创新潜能的迸发。
三、通过设疑布难,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者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辨疑解难,有所进取、有所创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向教材内容置疑,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如学习地球内部结构时可这样导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先进手段,直接观测外部圈层复杂而壮观的现象;可是与‘上天’相比,‘入地’却难以实现。目前,人类能够直接取样,观察地球内部物质的最大深度是10千米,而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那么,地球内部结构是根据什么来探测的呢?地球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用这样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在学习洋流之后,向学生提出:“我国明朝的太监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学习“水循环和水平衡”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果从水循环的角度看正确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发现问题,提出构想,鼓励他们有置疑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这样在教学的各环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疑,能够使学生在趣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理论,以关注学习者的需求为目标的教学多媒体。它可以使地理教师以间接形式主导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确立;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民主化,为学生主动参与,自由发挥提出新方法、新观点,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
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给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强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教学创新意识,努力挖掘蕴藏于其中的创新因素,并将其充分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设计具有探索和创新意义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探索中特别是通过发散思维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培养创造力。例如,在认识地球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时,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地球公转运动的条件,假设黄赤交角增大或缩小,地轴的方向不变;黄赤交角不变但地轴方向变动;黄赤交角为零等,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结果,还可让学生进一步联想,假设这些运动条件与现实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不符时,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这样学生的多端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五、开展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开展地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而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它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因为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创新意识铺路设桥。
总之,创新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教育。地理课堂教学也只有不断深化和推进创新教育,不断探索其内在规律,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真正人才。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