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之路探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9阅读:
字号:|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之路探讨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之资源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具有四大共性特点 : 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一般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战略可采取三个方面。(1)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 。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2)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 。现阶段,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下面我列举五个地区分别探讨他们的转型之路。分别为:甘肃白银市、甘肃玉门市、辽宁阜新市、云南个旧市、东北大兴安岭地区。

  一、甘肃白银市——铜矿

  白银市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白银因企设市,因矿得名,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作为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白银为共和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优势铜资源的锐减以至枯竭,白银的传统主导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许多大中型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老化,包袱沉重,发展速度多年在低位徘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使我们警醒: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抢占科技的制高点,才能抓住发展的“牛鼻子”。白银要摆脱“矿竭城衰”的命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比较优势,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探索具有白银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产业发展上,应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在开发方式上,由相对单一的自我开发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在生产力布局上,由相对分散开发向强化重点区域建设转变;在企业改革上,由传统经营方式向创新体制、重组资产、激活内力转变。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高新技术产业之长,补资源枯竭之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由资源开采主导经济增长走向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开发。目前,中国科学院与白银市共同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经过两年建设已初具规模,签约高新技术项目40多项,总投资40亿元。第一批高科技产品“多功能纳米空气消毒机”在北京小汤山医院等医疗机构抗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为全国消杀用品研发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锂原料生产基地正在全面建设;6英寸芯片项目已达成建设协议;光盘用聚碳酸酯项目正在加紧论证;高性能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电池极氧化钴项目已建成投产。高技术园区的引导聚集、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显现。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2)以接续产业之长,补传统产业之短。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提升,必然会被淘汰。因此,对产业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调整,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拓宽经济增长空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开发新型有色金属材料、新型水煤电能源、新型精细化工产品、新型生物化学药品,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以体制创新之长,补机制不活之短。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要求。应积极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发展,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总量,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启动民资并举,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借助外力求发展。积极主动地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白银投资,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品牌优势同我们的土地、原材料、能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进行嫁接改造,联合协作,互惠双赢。

  近年来,白银经济发展正在由资源开采主导经济增长时代走向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开发时代,开放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实践证明,西部矿业城市依靠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完全有能力通过大量吸纳知识、技术、资本等战略性资源,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走出一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新路。

  二、甘肃玉门市——石油

  甘肃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

  为摆脱石油资源枯竭后,地方工业严重衰退的局面,玉门市的决策者们对玉门经济的转型开始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实践,决定立足玉门的风力、矿产、农产品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稳定延伸石化产业,加快培育新型产业,构筑地方经济发展新体系。以油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资源合理开发与延伸资源加工产业链并举,突出发展接续产业与替代产业,工农业并重,走以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玉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产业前景广阔,发展迅猛。玉门市南邻祁连山脉,北依北山山系,形成了“两山夹一谷”的狭长地形,成为东西风的天然通道,被称为“世界风口”,是甘肃省风电产业发展的鼻祖。境内风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利用在2000万千瓦以上。据30年气象资料显示,年平均风速4.1m/s,有效风能密度162.2w/m2,位居甘肃省前列,具有风力质量好、地形条件优越、易于大规模开发的特点。玉门市又号称"世界风口",以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资源丰富,较适合发展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项目为支撑,改造扩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构筑多元化工业发展新体系。立足区域内丰富的风石水土光油六大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地方工业,形成以石化产业为主导,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新格局。一是改造扩大传统石化产业。二是稳步发展矿冶建材产业。延伸以焦炭—冶炼—水泥为主的循环产业链。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啤酒原料之都”和“草畜业大市”,深度开发酒花制品,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肉乳制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四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

  三、辽宁阜新市——煤炭

  阜新经济转型的关键是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走多个主导产业协调发展之路。阜新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基础,用大开放、大资源、大发展的理念,突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打造中国液压之都、玛瑙之都,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电子、北派服饰等优势特色产业,构筑多元化的主导产业新格局。资源是产业的基础。过去阜新看资源只盯在煤炭上,煤炭资源萎缩了,就认为资源枯竭了,而忽略了与煤炭开采相伴生的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忽略了发电产生的粉煤灰;阜新地区十年九旱,但光照时间长,适合生产优质水果、花卉、花生等经济作物,可为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功能性食品提供丰富的原料;阜新属浅山丘陵地貌,风力资源丰富,发展风电、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得天独厚。具体方针为:

  (一)以产业转型启动经济转型

  采用的是“产业创造”和“产业升级”两种动力,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复合模式,这种启动机制的具体内容是:一方面大力培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将该产业发展成为城市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煤化工和各类电力产业。延伸以煤为基础的深加工产业和旁侧产业,继续巩固原有的基础产业。这个转型目标是根据自身特点定义的。第一,阜新是宜农地区,农业资源丰富.特别是入均耕地多.绝大部分耕地适合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展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二,阜新拥有煤电产业优势,具有多年发展的产业积淀,目前煤电产业仍然是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并非要弱化能源产业应有的作用,并非是不再发展能源产业,而是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自产煤炭和从内蒙古自音华煤田运进煤炭,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同时,积极开发煤矸石、风能、生物质等资源,大力发展火电、热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等电力工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能源产业体系。第三,这种转换模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建设投资领域很多,财力有限,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帮助阜新上项目,不可能像德国鲁尔区那样,实行政府出资植入新产业的模式,而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不能片面地依赖国家投入。

  (二)以体制改革保障经济转型

  坚持按照市场经济来运作,通过民营为主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来体现,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政府职能。以民营为主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民营经济,放心、放手、放开,加大了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走“以小为主,以多取胜”的路子,让民间资金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经营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经济转型。

  (三)以项目注入推进经济转型

  把增加新项目,增加新企业,作为城市经济转型的落脚点。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联合科研单位,争取国家项目.把握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发达国家(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招商引资、扩大合作、吸引项目。政府推动、民间交流、内引外联,促成了一批合资合作项目,一批知名龙头企业落户阜新。

  (四)以实现再就业稳定经济转型

  没有稳定就无法转型,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门路,以稳定保转型。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新上项目优先考虑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把就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以并轨失业人员、“4050”人员(40岁、50岁以上年龄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作为重点,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发展服务业,拓宽10条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使得全市就业压力缓解。

  (五)以城市全面发展体现经济转型

  以城市全面发展体现经济转型。一是表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积极贯彻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造林、绿色通道、防沙治沙、农田林网、矿区绿化、村屯绿化等一系列工程。二是表现在群众生活环境建设。三是表现在矿区环境建设。

  四、云南个旧市——锡矿

  一条锡脉,一个旧梦”。据考证,春秋晚期个旧就开始了锡开发的历史,因锡而立,因锡而盛。在25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个旧的矿产资源开发在经历了成长期、繁荣期后,进入了衰退期。2008年3月,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个旧榜上有名,成为云南省首个资源枯竭城市。但是云南个旧探索了一条转型之路即为:一是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从个旧市的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及财力现状出发,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优势。加大力度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走一条符合个旧市实际的、优势再造的、又好又快的转型发展路子。二是抓住两个关键,即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以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注重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是明确三大目标。努力把个旧市建设成为世界最大最先进的锡精深加工和研发中心、云南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中国最大的霞石综合基地。四是推进四项任务: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探索资源开发机制创新转型;以强化资源精深加工为龙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以矿山整治生态恢复为重点,促进生态建设转型;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纽带,促进社会结构转型。五是培育五大产业:突出特色,再造优势,科技支撑,做大做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生物资源开发两大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建材建筑、现代服务业两大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霞石综合开发后续产业。六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加大国企改革及教育、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让城乡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协调南北区域发展,建设云南省一流的城乡统筹示范区,科学规划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七是着力建设“国际锡文化名城”,扩大锡都影响力、吸引力。积极实施文化兴市战略,深入挖掘个旧以锡产品生产为载体的以锡冶技术、生活方式、人文精神、生存环境为内容的锡文化内涵,掀起和谐文化建设新高潮,把个旧建设为以锡为主、千年积淀、多元综合、吸纳创新、工业文明、人文垂先、锡映史迹的锡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 。

  五、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林业

  黑龙江大兴安岭作为一个因林而立、依林而兴的资源型地区,由于多年的过量采伐和遭受森林火灾的重创,可采资源濒临枯竭。调查结果显示,大兴安岭地区的可采资源已由开发初期的4.6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0.11亿立方米,仅为开发初期的2.39%。2008年,大兴安岭被国家纳入首批资源枯竭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的经济转型总体思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保护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坚持经济和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摒弃以林为生的传统思想,构造新的产业体系。大兴安岭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个结构层次升级的问题,而是带有根本性的产业方向的转变。不能将视野总是盯在森林采伐,甚至以林木为原料的加工业上,要尽可能避开林木采伐这个思路,构造新的产业体系。大兴安岭替代性资源很丰富,比如地下水资源、野生浆果资源、野生中草药资源等,储量非常丰富,经济价值很高。因此,可以考虑开发以森林为依托的替代产品,争取做到林木不减少,草地不破坏,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2.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资本流人洼地。实现政企分开、林(业)地(方)分开,结束省(黑龙江省)部(林业部)共同任命官员的任命体制。使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企业获取利润求得发展的目标、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不再混淆一起,而是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政企关系,政府在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重视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水平和执政效率,维护公平的市场交易环境,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3.健全区域金融体系,提高储蓄转化效率,完善资本形成的内生机制。大兴安岭地区固有的金融体系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机制。因此,首先必须改变金融微观主体的结构格局,发展壮大能直接支持地方性经济发展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尽量减少金融资源的流出,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一是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的实力。二是探讨城市信用社改革的路径,盘活不良资产,实现城市信用社的改组改制,化解金融风险,恢复融资功能。三是积极引导成立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信贷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和个人需求的、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四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改变以行政区划普遍设置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和地区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其次,中央银行应当研究对不发达地区体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货币政策。4.提高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分摊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补偿为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而放弃的经济利益,并且制定制度长期保证这种转移支付的稳定性,以维护生态的平衡。转移支付的资金不能只停留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和维护天然林生态上,还要足以弥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本缺口。只有林业地区居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了充分的弥补,生计的手段才会发生转变,偷砍滥伐的现象才会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居民保护森林生态的提高。5.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应当依托庞大的森林资源,集中资本做大做强一到两个大中型企业集团,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占领或开创具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大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林区实际,依托独特的地理、生态和资源优势,确定了重点发展以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绿色食品、兴安北药和特色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对俄森林资源开发为主的接续和替代产业。6.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人才问题是根本问题,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兴安岭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既要能够引进入才,培养人才,又要能够留住人才。7.突出空间重点,以点带面发展区域经济。根据大兴安岭各县区的区位优势来看,应当建立以加格达奇区和漠河县两个经济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平衡发展。

  08地教 叶淑辉 120080501121

上一篇: 资源强国的激动人心的规划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