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探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10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创新教育探微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内容设计上,始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的。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潜心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开阔视野,勤于思考,充分挖掘学生地理知识潜能,培养出具有地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夯实基础知识,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地理教师必须夯实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理清地理知识体系,才能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接纳所学知识,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也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利于学生进行创造。如:在学生掌握了气候、水循环等知识后,引入厄尔尼诺现象及拉尼娜现象,学生将会轻松自如地掌握该内容知识。所以,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结构兼有专和博两个方面。专是指纵向的深度,即要精通自己的地理专业知识,做到全面、扎实、精深;博指横向的广度,即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政治、军事等。地理学科有其具体的教学要求,但它的总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全面的。同时,教师广阔的知识也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永不满足于现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好学上进,勤于进取,并且善于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培养探究欲望,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点,人为割裂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另外,封闭教学、机械训练仍占有很大市场,学生往往机械重复做一些摧残灵性的试题,这显然与培养创新人才不相符,且缺乏超前性和创造性。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传授给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把崇尚地理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传递给他们。使之能根据各自学习的兴趣爱好,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务求实效、大胆实践、出奇制胜、善于学习和思考及创造,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才是最重要的。

  原有的教育方式侧重于“是什么”,其是创新的前提;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加选择无所用心地死读书,只知道“是什么”却不问“为什么”,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无助于创新,反而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累赘。现在的学生学习资源丰富,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强,且学习环境和条件优越,他们可以学到所需要的任何地理知识,“是什么”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他们缺乏的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意识。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转变原来旧的观念,在知道是什么的前提下多问“为什么”,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如,讲授“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时,我先从风的运动入手,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水平气压梯度力—气压差异—温度高低—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均—正午太阳高度角—地球是一个球体。这样往往能形成出乎意料和超乎常规的创造性效果。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很多,但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场地。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学生课堂的不同表现中抓住学生的“创造火花”,并进行鼓励和引导。另外,创设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减少教师的活动量,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创设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动口读书、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热力环流”这一节内容时,我给学生分析了如某地气温高,气流上升,低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等知识,这学生一听就懂,但当我问此时是低空(低气压)的气压高还是高空(高气压)的气压高时,大多数学生回答是高空气压高,因为高空是高气压。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地理学过的知识: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渐降低后,学生才领悟过来。通过逐级引导,让学生了解到:高气压与低气压的命名是指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区相比较而得出的,这样使学生相互讨论,开阔了思路,提高了想象的能力。克服了以往思维模式化,思路单一化的缺点。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地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和机会,使自己朝地理教学研究者方向发展。

上一篇: 高中地理公开课中的低效及无效行...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