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哲学视野中的知识形态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24阅读:
字号:|

  哲学视野中的知识形态

  摘 要:知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人们对知识类型有多种划分。本文主要从哲学视野对知识形态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知识; 知识形态; 哲学视野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成果,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从未间断过。知识的内涵十分丰富。从哲学的眼光看,知识应是一个过程的整体,它不仅包含了人们认识的成果,也包括了认识的获得过程,甚至包括了与真理性认识相对立的谬误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过程。

  1 不同哲学家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一直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在认识论传统那里,知识被认为有两类:一类是分析知识,另一类是综合的知识或经验的知识,前者有数学,逻辑,后者指的是自然科学知识。

  休谟认为,人类理性的对象,即知识,只有两种,一种是“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实际的事情”的知识。他说:“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事情。”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1828-1874)按知识能力把知识分为三种类型:统治知识即行动和管理

  的知识;教育知识即非物质文化的知识;宗教救世的知识[1] 。

  科学哲学上最早有系统地研究“意会知识”的是当代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xhael Polanyi,

  1891-1975),他因创立“意会认知”(Tacit Knowing)理论而享誉国际哲学界。他把知识分为两类:在波兰尼的著作中,tacit knowledge和explicit knowledge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前者指 “沉默的”、“不明说的”和“心照不宣的”知识。后者则指“明确的”、“清楚的”和“明白表示的”知识。国内学者分别把它们译为“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2]这同心理学界把implicit和explicit译为“内隐”和“外显”,可谓异曲同工,只是前者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而后者更符合认知心理学的表达规范。对波兰尼来说,意会和言传这一对概念代表着人类知识的两种类别,这是波兰尼对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把不能通过语言明确表达和交流的个人内部认识活动纳入知识的范畴,并且与可以言传的知识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对原有知识理论的“决定性变革”[3] 。在波兰尼看来,人类的每一现实认识成果都打上了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两种知识形态的烙印。他指出:“人的知识分为两类,通常被说成知识的东西,像用书面语言、图或数字公式来表达的东西,只是一种知识;而非系统阐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如果称第一种知识为言传知识,第二种知识为意会知识,就可以说,我们总是意会的知道,我们在认为我们的言传知识是正确的。” [4]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而所谓显性知识则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表达的、正式而规范的知识。显性知识是客观的有形的知识,通常以语言、文字等结构化的形式存储的,并且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5]。

  法国哲学家福柯分析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各种分类原则的差异,提出了“知识型”(Episteme)这一概念。知识型类似于库恩所说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它同时决定着一个时期的一切知识和常识。福柯在《词与物》中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四种知识型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6]。(如图所示)

  2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对知识的理解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试图区分两种知识:其一是实证性知识,即能够直接适用于涉及人与物质的科技,能够不加外求自行运做的科技,从而成为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生产力。另一种则是批评性的、反射性或诠释性的知识—种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价值或目标的方式。利奥塔认为,“知识”并不等于“科学”,尤其是在当代知识模式之中;而科学再也不能够不面对自身是否合法的问题。“知识”,大体来说,是不能被简化为“科学”的,更不能简化为“学问”。学问是一套陈述排斥另一套陈述,学问定义并描述各种对象以此来判断真伪。科学是“学问”的一种,也是由一套定义性的陈述所组成的,但是这套陈述必须有两个补充附属的条件才能被接受:(1)所指涉的事物必须是经得起反复验证的;(2)它必须能够确定,在书写该陈述时,必须使用相关专家所能通用的内行术语。在利奥塔看来,“知识”不仅是一套定义指称性的陈述,而且还包括了“如何操作的技术”,“如何生存”、“如何理解”等观念。因此,知识是一种能力问题。这种能力的发挥,远远超过简单“真理标准”的认识和实践,再进一步,扩延到效率(技术是否合格),公正和快乐(伦理和智慧),声音和色彩之美(听觉与视觉的感知性)等标准的认定和应用。“知识能力”使得从各类事物中产生的说法都能“健全完美”地和谐发挥:这种能力可以认识事物,可以下结论判断,可以评价也可以转化。由此衍生出一种知识的主要特征:知识的形成与一系列“能力建立的标准法则”是相互呼应的,由“各个领域里的能力”所组成的主题或主体中,唯一能以具体形式出现的就是知识能力。纵观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首先,利奥塔对科学知识与叙事知识的划分仍没有摆脱自新康德主义西南(巴登)学派的领袖文德尔班及其学生李凯尔以来所作的划分,即“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揭示了“文化帝国主义”和“唯科学主义”形成的原因,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利奥塔的观点与现象学家胡塞尔等人对现代科学的批评是殊途同归。胡塞尔指出,从伽利略开始,现代科学就用数学——逻辑构造的形式世界偷换了“生活世界”,而忘掉了后者乃是科学的意义基础。

  其次,利奥塔对知识合法化危机的分析,展示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危机及其原因,揭示了现代科学哲学发展的困境和危机,废黜了古典的概念,如封闭性、连续性、线性因果律、可测性和可控性等等陈旧观念,从而使多义性、测不准原理、或然性、不可预见性等进入后现代主义的话语系统。

  最后,利奥塔对后现代的实用知识观的分析,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表明,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利奥塔通过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当代知识状况的考察,揭示了各种知识形式所遵循的不同的语言规则,进而为各种知识领域立法,消除了对知识整体性的幻想,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了知识发展的实用化倾向,指出后现代知识最为推重的就是“想象力”,就此而言,他合理地继承了费耶阿本德的“增生原则”,强调真正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与“知识经济”所说的“知识”相比,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观又有明显的缺陷 [7] 。

  3 结语

  全球知识化趋势的进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理论的提出,知识时代的逼近,使我们不得不用新的视角去考察知识。

  知识范畴独立化趋势的加强,使得把知识内涵定位于哲学认识论层次上的认识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把知识内涵定位在哲学认识论的层次上,“已不能深刻的反映出当代知识现象的科学内涵”,因为,今天人类的社会知识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所形成的知识形态已是多种多样,它已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知识。知识论的深化研究,多学科的透视,使得知识越来越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范畴,现代知识学的兴起便是佐证。

  面对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知识定义,我个人比较同意这样的看法:“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知识是一种信念和有组织的经验,知识与信息、数据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或清晰把握,是思维活动的产物。”[8]

  参考文献:

  [1] 秦宝庭,吴景曾. 知识与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2-6.

  [2] 刘仲林. 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 天津师大学报, 1983,(5):18-25.

  [3] 张一兵. 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的哲学逻辑分析. 江海学刊, 1991,(4):111-113.

  [4] 波兰尼. 人类的意会知识.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1984,(3):21-26.

  [5] 赵仕英,洪晓楠.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辨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20-23.

  [6] 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4.

  [7] 洪晓楠. 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科学哲学.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13-17.

  [8] 王续琨.知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15.

上一篇: 哲学的生活化教学启示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