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摘要] 学校文化是经由一个学校的长期积淀,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的学校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学校品牌和教学服务,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创新力,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择善而从、直面未来、彰显个性,培育和确认了独有的学校文化,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创新发展
学校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外显为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她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既是无形的理想信念、环境氛围,也是有形的制度规范、行为模式。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确实地存在着,持久地规范着、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师生们。她是经由一个学校的长期积淀,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学校品牌和教学服务,有助于提升教育的创新力,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有人说,名校最有价值的标志不是高标准的设施,而是学校核心精神的形成。毋庸置疑,这种体现学校核心精神的校园文化主宰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学校文化的培育与确认是学校建设的第一要务。本文试从学校文化培育与确认的视点出发,略谈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继承与发展。
一、继承:择善而从
学校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是一个学校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学校文化的培育与营造,离不开学校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传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学校文化应从传统中挖掘,从实践中提炼,从未来的期望中设计。这样才能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前进和发展。北海小学是百年名校,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百年来由于其优质的教育,赢得了社会的赞誉。特别引以为豪的是,历代“北小人”兢兢业业工作,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正是这种文化凝结成了熠熠闪耀的北海品牌。
“择善而从”是“北小人”对原有价值观的极富意义的保留。我们充分利用校史教育的平台,十分注重发掘学校史料中的传统价值,精心撷取传统价值中的精华部分,努力融入现代教育理念之中,真正做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我们秉承了学校创始人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先生主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就像农家对待植物那样,“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斋食则资以肥料。”新世纪伊始,我们推出了“主体参与,促进素质的和谐发展”的研究课题, 实施了主体参与的五大运作策略:一是树立参与意识,实现叙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通过开设“参与教育”微型课程,进行提高参与意识的教育;二是明确参与目的,实现学生的动机与效果和谐统一,教育学生树立“今天我以北海小学为荣,明天北海小学以我为荣”的志气;三是扩展参与渠道,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广泛开辟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渠道,如让学生参与主持晨会、升旗仪式,编写板报、壁报,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参与教师的备课、作文命题等;四是把握参与程度,实现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统一,我们针对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五是丰富参与方法,实现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我们提倡多种主体参与的方式,有群体参与的,也有个体参与的;有校内参与的,也有校外参与的;有整体参与的,也有交叉参与的;有参与管理的,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等等。引领全校师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发展。在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的基础上,我们注重通过实践体验来提高参与的质量,改革传统单一的“灌输——接受”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让每个人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为其积极主动的行动提供较强的动机;同时承认人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创造力火花,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
北海小学有一个“闹中取静”的环境,这是百年老校的旧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年风雨的剥蚀,逐渐变得暗淡失色。怎样使老校恢复昔日的容光,重振雄风?我们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学校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孕育和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的土壤,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所必需的阳光和空气,也是塑造师生真善美理想人格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重视环境设计的层次性和多元化,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育人的因素。这样,不仅构筑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而且充分发挥了它的教育价值。
其一,庭院文化。建筑设计是庭院文化的重点之一,新校舍布局合理,三幢主体楼有连廊衔接,错落有致而又风格一体。所有建筑立面都以蓝白色相间,配以蓝色尖形尾顶,既洁朴典雅又富有朝气。
其二,厅堂文化。厅堂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空间,往往是师生的集散之地,其文化氛围更具有教育功能。为此,学校对门厅、接待、餐厅和多功能教室都作了精心布置。如门厅两边布置两个有大型玻璃柜窗,底衬蓝色的地球和世界地图,既表示学校教育面向世界,也希望全校师生放眼世界,柜窗成了既赏心悦目而又催人奋进的文化载体。
其三,走廊文化。新校舍建筑设计的特点之一是走廊的多而宽,这些走廊不仅连通着三幢大楼,而且也承载着学生课余休憩的功能。为此,走廊文化的教育作用就不可低估了。我们在艺术楼各条走廊全部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以展示学生的艺术成果。教学区设立有“四廊、四擂台、二窗”,“四廊”即名人廊,介绍古今中外(尤其是绍兴)的历史名人;生物廊:介绍有趣的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性;科技廊:展示重大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科技动态,让学生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环球廊:则展示了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四擂台”分为:“群体擂台”,公布展示各班开展星级竞赛以来的各项评比考核结果;“个体擂台”则有书法擂台、绘画擂台、工艺擂台三块,每月分别决逐三名擂主,展示其优秀作品。两窗是“雏鹰之窗”和“小浪花”之窗。定期向学生宣传各方信息,了解学校教育教学以及文明创建活动动态,强化竞争意识,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其四,教室文化。教室是一个建筑空间,但它同时又是师生教学互动、达成育人目标的重要场所。对于教室文化我们要求由各班教师和全体学生各自营造。除有统一的“校标”和“学风”冠于黑板上方外,其他均因班而异,各具特色,充分体现各班师生的主体精神。
校园环境文化的层次性设计,使浓烈的文化氛围渗透到了学校的每一处空间,仿佛每一扇墙壁都在与学生作有益、有趣的对话,充分体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拓展:直面未来
学校文化是发展的,它是社会的一部分,它在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地丰富完善和调整着,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还赋予学校文化以引领的使命。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学校只有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向未来。学校文化的确认,不能只是沿袭,必须要有创新发展,要不断地注入时代的主流文化,才能使学校文化永葆活力。据此,学校在秉承前人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推出新的举措。(一)建立一种求真务实的文化
一个学校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求真务实。就是说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的规律,力戒虚假浮躁。教育的真谛在于求真,学校以追求真理、倡导理性、传播文明为已任。而倡导理性的过程,就是遵循客观规律、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只有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学校文化,才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才必然把追求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例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我们不能再重复传统的那一套模式。灌输式的单一的培训,只求形式,不求效果,不仅使培训落俗套,而且只能是事倍功半。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教师的专业研修只有以“校本”为平台,才能使研修活动落到实处,让教师真正得到参与研修的实惠,也才能最好地发挥教师的潜能,感受到身在其中的幸福,从而更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诚然,“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到每一位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行走方式,而教师的个体生命各异对专业发展的要求、途径和方式又会各有不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尤其会使你感受到:“师训”不仅仅是一种学校行为,或者只是一种管理方式,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的积聚和创新。因此,“师训”应当与学校的教育文化、教师文化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培训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时,教师便成为文化的自觉传播者、享用者,文化的气息便会飘逸整个校园。为此,我们构建了以“文化策略”为导向,以“对话策略”为载体,“反思策略”为推动,以“名师策略”为激励的师训框架,使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落到了实处。
(二)建立一种实践反思的文化
学校文化应该是不断创新的,而能否创新,主要依赖于学校主体的反思性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周而复始,不断提升与积淀。在努力实践反思中显示其文化的优势,在不断创新中保持文化活力。反思,这种头脑风暴和思维碰撞,既是沟通实践与理念之间的重要桥梁,又是总结经验,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把“反思”作为教师校本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我们十分重视培养教师进行教学分析的习惯,提出作为北小的教师应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能事事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推出了北海小学主题式教研“课堂教学问题反思记录卡”。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通过对课堂中老师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结果,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日记”,写“教学故事”,写“教学案例”,并进行定量的规定。学校将教师的案例定期上网或编印成册,提供给大家学习交流。努力营造北小人“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强,我思故我乐”的校本专业研修氛围。这无疑是对学校教研文化的又一种实践。
(三)建立一种团队合作的文化
我们积极寻求“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先后推出了“三门课”“同课擂台”“特色课堂”……开展“专群”合作,专题合作,师徒合作,自由合作等等。如:为进一步鼓励教师的日常教研,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使教学质量能均衡提高,学校鼓励和倡导民间非正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增进教师间更多的互动合作。这种合作我们又称为聊天式教研活动,教研组老师常利用课余时间不受时空制约,随时进行教研活动。它的特点是教师向教师发出邀请,研讨的地点、时间、方式比较随意,所研讨的问题都是来自教师亲身实践中,以教师熟悉的专业生活为原点,这样的合作往往更能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样,师师之间,进行高密度的信息交流和教艺切磋,他们不仅在合作中共享课改经验、教育资源和科研成果,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建立一种崇尚学习的文化
人人都要接受终身教育,这就意味着追求学习将成为现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一大发展理念,学校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引发学习的地方。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通过学习来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教学机智。因此,学校推出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组织开展了“藏书统计”“办公室读书角评比”“好书推荐”“读书心得交流”等一系列教师读书活动,以此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用好书;以阅读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阅读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以阅读陶冶教师的职业情操;以阅读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
三、升华:彰显个性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精神,那是一种经久不衰的精神。它是学校本身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创设的,为其他同类学校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独特的优良品质,彰显着学校独有的个性。这包括学校教育目标的独特性、教育风格的独特性和教育模式的独创性,它与育人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所有教育举措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校办学的整体风格的表现,同时也必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规格上得到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只有真正与育人这一终极性目标联系起来,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倾慕,才会成为学校持续发展、不断超越的力量源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明确指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管学校情况如何千差万别,学校教育怎样千变万化,最终都必须纳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轨道。对此,不能有丝毫的游离或背弃。我们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了“学习有方、做事有恒、生活有趣、为人有格”的培养学生的“四有”校标,这正体现了教育方针的指引和要求,同时也凸显了学校的个性。
学校精神一旦确立,就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稳定性,才可以使学校的工作具有连续性。当然,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形势也不允许学校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观念的更新,都会要求学校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学校精神也会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为此,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了师资培训的目标体系,科学地设立了师训的内容和要求,对“师德、师知、师能、师体”都提出了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所要达到的要求,同时也拟订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评级、奖惩等评价制度。在新形势下为有效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位,我们发扬先辈的敬业精神,培植教师“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等“四心”情感;倡导“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互助精神”等“四种精神”;积极开展校园教育爱活动。强化课堂教育“五规范”:语言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仪表规范(精神饱满、服饰装扮合乎职业要求);板书规范(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行为规范(举止文雅、行为得体);环境规范(教具摆放有序,讲台、黑板洁净)。将无形的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字或制度,从而使个体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学校的精神要求,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学校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校主导意识。它通常会借助于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并形象地表达。我们学校先后推出多个带有“北海”气息的标志性活动。如“春芽”艺术节,“智慧之光”科技节;“潮涌北海”教科节,“海纳百川”读书会,“凭海临风”教育论坛……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的读书会;激情四射的辩论赛;各显神通的才艺展示等等都成为了北海小学一道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教学与科研互动,修身与治学并举,反思与对话共舞。老师们在专家引领中提升教育理念,在同伴合作中提高教学能力,在一次次历练中促进专业发展。
学校精神诠释着一所学校的个性,一旦物化为一种制度,一种环境、一种准则时,这可能就是学校文化的升华,学校品牌的建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