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浅”与“深”
语文教师的“浅”与“深”
语文教师的“浅”与“深”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对语文教师而言,“浅”与“深”是很有讲究的,有时需要“浅”,有时必须“深”,有时忌讳“浅”,有时唯恐“深”,在语文教学中有时需要由浅入深,有时则须深入浅出。
一说到“浅”,语文教师大多是不愿接受的。的确,如果人们对某个语文教师的印象是“浅学”、“浅陋”、“浅薄”等,就说明这些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整体形象是成问题的。但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凡涉及“浅”字的都不行,语文教师有时还得多强调“浅”,如“浅见”一般是说肤浅的见解,如浅见寡闻,但如果语文教师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抛出“浅见”真切地要求同行给予指点,那就令人尊敬了,如果自己的见解本来就蛮好的,而自己却很谦逊,以“浅见”引起话题,反而能更具有亲和力,更能激发大家的情绪,更能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样的“浅”正体现了引导、组织的能力与艺术。有时在自己的论文标题中出现“浅见”二字,既可看出作者的学术人品,也可以窥见作者的自谦与谨慎。再如“浅尝”往往也带贬义,指不往深处研究,如浅尝辄止。但语文教师在某些方面的确要“浅尝辄止”,有时语文教师需要有某种阅历,只要“浅尝”就够了,有时语文教师需要对某些知识有所接触,只是消除陌生感就行了,也就只要“浅尝”,如网络新词语层出不穷,如果语文教师一点都不知道,那就会很被动,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新词已屡见不鲜,语文教师至少得“浅了解”,这也是与时俱进啊。“浅”有时是教师的有意之露,教学过程中故“浅”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知识积累,从而产生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尤其是教学科技、学术类文章,往往要从“浅”处着眼,教学文言文也一定要突出“浅显”的原则。如果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化“深”为“浅”,讲得“浅”而有趣,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容易产生积极的正迁移效应,而且可以让学生广泛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就会高涨。教学中如能“浅”在该“浅”处,教学的效果会很好,说明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
一说到“深”,语文教师的想法可就多了。如果要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做到学识深湛、深通业务则一定不太现实,但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必须对自己的事业饱蘸深情,尽量去深切地了解学生,教每一节课都力求深思熟虑。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追求做一个深谙教学规律又能灵活运用的人。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谋远虑”,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深究每一个教学细节,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务求理解的深透,有独到的发现,有深刻的见解。当然,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时,更应求“深”,只有不断深入地进行研究,自己的业务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只有在“深”字上多下工夫,才能形成深厚的教学功底,在教学中也就容易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偏深的课文,如果语文教师能居高临下、对教材钻研深入细致,就容易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等。在教学中最忌的是玩深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深文浅教,既善于把教学引向深处,又能深而有度,该深则深。语文教师的“深”既体现在自己的城府上,也体现在自己的专业特长上,还应体现在自己的科研水平上。语文教师对自己的业务素养应该追求“深”,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深”而有味又容易理解、掌握、运用,让学生深深地敬仰与自豪。
语文教师的“浅”与“深”值得好好研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浅”与“深”,实际上也反映了语文教师对教学理解的“浅”与“深”。“浅”与“深”的运用自如才是语文教师的毕生追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