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教板书设计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措施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48阅读:
字号:|

  语文教板书设计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措施论文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在他们身上不能没有创造的才能。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任务。特别对高师学生,培养创造力是对他们智能发展的深层次要求,这是能力中的最高能力,要抓好此项重点工程。

  为了抵御陈旧教法的冲击,改变现状,近十年,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中,特别在教板书设计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教板书设计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呢?

  大家知道,创造力来源于创造思维。它要求思维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富于新意。而板书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极好途径。从当前学生的设计心理特征来看,培养创造性思维也是有基础的。因为他们有“三好”:一是“好深”,二是“好新”,三是“好胜”,喜欢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板书,追求新的表达方式。这时,因势利导,既学习板书设计学家王松泉老师的,又要跳出他设计的框子。令其发展,让他们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百花齐放。

  一、理论先导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学技能也是如此。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板书学是语文教学法中一门十分重要的新兴学科。板书学,是专门研究板书设计的学问。讲授了板书设计的作用、原则、步骤、类型,最优化板书的要求、科学化板书的鉴定,以及板书设计同教材、教法、教学中各项活动、教学效果、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关系,等等。着重讲了板书设计的概念。这样,学生从无知到知,由一知半解到较系统地掌握,这只是个初步认识过程。有了正确的认识,创新才有前提。“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我们的教学活动,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是按着传统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精确的领域里学习,包括以上的做法。至于,究竟怎样培养设计能力?就步入了创造教育的范畴了,它力求引导学生到模糊的领域去探索。

  二、范例引入

  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很强,有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的;有的是为了梳清条理的;有的是为了深化内容的;有的是为了增强直观效果的……。设计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有的抓思想内容;有的抓情节结构;有的抓写作特点;有的抓关键性词语的意义的,各有侧重,不要千篇一律。

  例如:讲《论雷锋塔的倒掉》这篇借题发挥的杂文,可把教学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借题发挥”的深意上,就引了王松泉老师的板书设计的样板:

  利用富于创造性的板书启发,从“教参”、“语文杂志”和王松泉老师的板书示范中引荐,开扩学生的眼界,指导他们学习,进行评点,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冲动,都赞叹不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的创造能力。

  在人类创造发明活动中,模仿创造法占很重要的地位。有人把创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模仿创造阶段;二是在模仿创造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创造是由模仿开始,然后再进入独创的。

  三、教者示范

  不论讲实习前的示范课,还是分析新增课文,篇篇设计板书,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类型的板书。例如讲吴伯箫的散文《早》时,设计了一个辐射式的散文构思图:

  指导学生学会理清作者的构思。随着作者思路(箭头所指)巡视一周后,明显发现,文中五个“早”字,既表示着作者的思路,又形成文章的线索,全篇起于梅花,落于梅花,首尾连贯。前四个“早”各领一段,突出本段题材的含义,重点显豁,层次清楚;后一个“早”统摄全篇,使结构完整,主题深化,前四个“早”的具体含义,在这里融合为一体。题目上的“早”字则是画龙点睛。有了这个板书设计,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可称是反映课文内容的一面“镜子”。再如讲蒙古族老作家萧乾的特写《枣核》时,根据本文的重点,从艺术特色上作了板书设计。本文写的是海外游子思故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常表现的主题,而萧乾的特写《枣核》,却将这一主题翻新,尤其在选材与立意上颇见功夫,千字小文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由于教者常年累月地这样做,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很大。况且板书设计本身就进行着创造性的思维,完成了设计,也就完成了思维的结果,意味着创造活动的成功。起到了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其实,教者行动的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之受到了思维的训练。不只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创造性思维。

  四、就地练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板书设计中的创造性因素,并予以肯定,向全班推荐,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平素上教法课结合中学课文练、搞《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中练、试讲课时练,教师布置具体课文,课下练,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练,最少设计4-5篇。设计完后先交老师看,选优、打分。然后再到课堂上作演示,师生群体评改。有的事先写在大白纸上,有的逐步地写在黑板上。多数是同题比武,大家评点,本人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每次训练都涌现出一批好作品。每个人都受到了思维的训练。从发展创造思维出发,重要的不是板书设计的结果,而是在设计板书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击和迸发。

  例有个学生讲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节选第七十二回《杨修之死》时,设计了如下综合式板书:

  这种板书适用于既要抓住课文的主要教学要求,又要兼顾其他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的课型,有主有兼,亦叫主兼式板书。内容比较丰富,但仍围绕一定的中心,还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里情节不够完整,但矛盾线索,人物性格、记叙特点却简单明了地跃然纸上。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按着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为序,着重反映了曹操的狡猾、奸诈的性格特征。

  这个板书是在课堂上设计的,没任何参考资料,虽有些设计不够完善,但能看得出他们的思想确实是生动活泼的。这说明,只要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扩散,强化状态,他们的那种深邃的创见,独特的表现形式便会纷至沓来,奔涌而出。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就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在真正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和劳动。

  每每发现学生创造性的火花,我都视为“瑰宝”,印发给学生,组织研究评点,有时还让作者谈自己的构思过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这些设计的独创之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五、实战报捷

  最能表现学生能力的时候,莫过于教育实习了。由于平时千锤百炼,炼就一些硬功夫,不看参考书,自己能独立处理教材。板书设计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华,创造力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看起来任何能力都是从低向高发展的。创造力也是一个水平从低到高的连续体,人与人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无全有或全无,能力是培养的。

  在历届实习中都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板书设计,仅就我听课中采撷的几枝,就十分令人欣喜。

  例《社戏》的板书设计:画线式(综合型)设计者自称是图象式,形似数学图象,借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则有所突破。它的特点:反映了结构的系统性,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事件变化、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出现,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迁等主要问题,科学地标出自然段以及文章的四大部分。再如《故乡》的板书设计图,表式(对照型)

  圆心是结构点,它是触动写作的事实,这一事实是闰土的变化。

  半径是结构线,它表明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和“我”寻找闰土变化原因的过程。

  圆是结构面,它是小说的整体,通过形象表达主题。

  上半圆是记忆中的故乡,有朦胧的虚线标明。下半圆是现实中的故乡。

  板书设计的特点是处处对比,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人物的变化,从而表达中心思想。

  本文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小说的情节,学习重点是以“ 我”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板书突出了学习重点,设计得新颍。教者节省了课时,学生看着板书学得很轻松。公务员之家

  有位女实习生讲陈毅同志的诗歌《梅岭三章》时,设计了表析式的板书:

  短短一首小诗,共三个诗节,设计了如此繁杂的板书,是否越讲越糊涂呢?其实,这是个综合性的思路图。上半圆是“意”,从小圈向外扩散(如箭头所指),采取递进式,把每个诗节的“意”都概括出来了。分析起来非常简便。下半圆是写作手法的三个特点。圆外圈的文字,上半圆概括了本诗的中心思想,下半圆概括的是写作特色。图示简单、用语凝炼、便于记忆。全诗用了一节课,全班学生无一例外地都能熟练地背诵下来。

  再如一实习生讲杨朔散文《荔枝蜜时,设计了两个板书:一幅荔枝林的图画,有小白屋的方位等等(略)一个就是坐标式的板书设计:这是坐标式的线索图。粗斜线是本文的线索;横线表示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纵线表示作者对蜜蜂的思想感情,从开端到结尾设计得较完整,构思独特,精要醒目,表现出作者的创造力。有位实习生讲荀子的论文《劝学》,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的重点,快速背诵,设计了“学习的态度”部分的板书对照式

  对照式板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以反正对比的论证形式出现,对照强烈,能更好地突出课文的中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教者来讲便于指导背诵,仅用了二节课完成了本文的教学任务,全班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提高了教学效果。

  这些设计共同的特点都符合创造性的准则。一是新奇性(即独创性),每个板书都做到了结构奇巧、新颍、醒目,给人美的享受。二是适当性,在有关的范围内适合与有用,即符合时代的需要。三是改造性,超越旧传统教法的束缚,脱出俗套。四是凝聚性,能引起改造并能深远地应用到广阔思想领域中去。把几千字的课文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可谓体积小,容量大,有份量的微型教案。

  虽然在设计中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与不足,但却表现了匠心独运的功夫。这功夫从何而来?它来自学识,来自艺术表现力,来自长期的有意识的创造思维的训练,一句话概括来自创造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是教育性质所决定的,是未来的需要。但是创造能力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创造性因素在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上一篇: 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