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情感归宿唤醒生命
语文教育的情感归宿唤醒生命
论文摘要:语文教育是一种浓情教育,它与生命体验紧密相连。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不同情绪.使其在各种生命体验中完善人格,回归本真。所以,语文教育的最终归宿就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语文 生命教育 情境创设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 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唤醒教育的生命性、意义性、过程性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紧密相连的。语文作为一种文化的构成、文化的存在,与人的生活和生命形态有着内在同构性。
语言是为人类思想的“流”与“传”而产生的.完整的思想需要用成段成篇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语言文学。语文背后是“人”,“人”的前面是“生命”,从此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唤醒生命”的教育。言为心声。所以语言文学可视为人的生命情感的表达, 而文学作品更是作者的生命体验与人生追求的外现, 当然这需要有充足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为了满足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依据自身的潜能,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具有认知、理解、建构和创造能力的潜在灵智和欲求。但它潜藏于人的意识深处,有待于教育的唤醒。唤醒就是回归,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将失去的东西找回来。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生活世界唤醒了人之为“人”所应具备的生命意识,“只有将生活世界作为人的价值的存在基础,那一度失落的人的意义才能重新复归”。[2]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唤醒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 使之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中奋然而起.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充分、全面的发展。
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它使得语文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一个人自呱呱坠地那一天起,就走进了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从此以后,他的生活中便充满了观察与思考、独自与对话、诉说与倾听、阅读与写作。“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到人际交往,大到国际交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既有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又有诗歌的隽永、散文的飘逸。一个语文能力突出的人,能随时通过适当的自省反思调整自己,能以得体自然的方式表现自己,能使自身折射出深邃的人格魅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价值。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以“唤醒生命”为原则。
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氛围与情境.让学生从“似曾相识”的情境中寻找。这也是在实施新课改中的“体验式教学”。一位导师说:“就体验语文的教学方法而论,是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把主体导入语文去体验情感境界,而语文则在体验中深化主体的心理环境。” 为此,我们应让学生入戏,使他们将“自我”置身于故事里用心体会,从而开始对生命体验的征途。这里的“情境创设”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层是语文教学前期环节的含义.这一层的主要意义在于教师为了吸引学生并让他们尽快进入课题而作为。
第二层范围大一些,“情境创设”贯穿于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容。硬件是指课本里的文本材料,书中的文章都是他人人生经历及思想的再现,拿给学生阅读学习就是一种“情境创没”,人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注定不可能经历一切、联想一切,更不可能收获所有。从这些载体引开可以联想到许多相关事物,体会更多不一样的情绪和生活, 只是在这期间需要有一个更好的向导,教育者的作用在此就至关重要了。“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人的价值生命。“真善美”又是情感真谛的核心,因而语文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育的过程是向学生输送“真善美”的过程。就拿在学生口碑中较差的文言文来说,主要是因为文字艰涩难懂,难以领会其中的意义与趣味,对生命的唤醒更无从谈起,如此一来.文言文的开设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应该抽取文中的精神,“大谈”、“多谈”,也就是深挖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先获得比白话文更吸引人、更美的东西,而后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去“诵读”、批注、再“颂读”,美的情感就会将“心”与“文”连结起来,冰冻释之。这种精神链接,直抵学生的心灵世界,在此过程中,已经有了与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心灵互动的精神生成。这个生成,有老师的引领.更有学生的自觉追索。“无限风光在险峰”,所谓美景、胜景.都要由人的“心”去体验,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美”。
软件是指教师将自己对生命的体悟生动地重现给学生,以使 情境”更具说服力.这当属一种更为贴切的情境创设。在这样一个宏大的载体推动下,第三层的“情境创设”就到了渗透人的全部生活与生命的层面。例如,学生改演“父亲买桔”,他们出色的表演.可以感动在场的观众.更会感动自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戏中的“一扶”定会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刻在他们的生命里。当然,入戏入境.毕竟是他人的人生经历,不是一个多年历练的出色演员.想要能丝丝入扣地“体真”并非现实,这需要调动自我经历,将自己零零碎碎的心灵体验融人戏中,融人事中,与事件的震荡之处相连接,在理解故事的同时,提升自我的境界。另外.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要由编者或教师去创设,有了指导人的引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能融合多景众物自觉创设更利于自己理解生命的情境。许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或者观赏文艺作品时.情不自禁地感动流泪,甚至忘记“自我”,完全成了作品中的人物。语文教育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腺,这便是语文效应.也是被唤醒的重要一步。这一步要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是执行者主动执行与发挥阶段,也是“唤醒教育”的主体部分。
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就是找回“本我”的教育。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诱导学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作品的过程,这样,学生会以激动、惊奇、欣喜、流泪等震撼心灵,不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友谊、思考责任和义务,使自身的思想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和提高,最终完善自己的人格。生活是学生“立人”之本和“立言”之源.语文教育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沟通与开放,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寻求对文本与自然、与社会的共鸣,不断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感受现实中的美,参悟生活真谛,体验生命价值,找回本我。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结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体验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随着认知世界能力的不断加强,他们逐渐将一些适合自己的、可以完善个人品质的东西自觉地渗透到强大的心理意识中。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之后,外化言行与心理意识完全统一,生活性格已经完成,展现在人面前的将是个全新的、但令人难以察觉的生命体。此时.生命被成功唤醒,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
曾闻一师言:“语文课最好上,常常以为一望而知;语文课最难上,其实是一无所知。”他描述的是语文课的易难之由.或者说是理解文旨的两重境界。但他所提第二重的“内涵与真相”其实就是对生命的理解,我将此言换为:一望而知不用师.解决无知释生命。所以,教的过程就是唤醒的过程,语文教育就是唤醒生命的教育。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