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2:50阅读:
字号:|

  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该大力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宜于抒情散文、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又不像朗诵那样具有表演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一、“自读”,疏通词句。

  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只要认真阅读文下注释,少量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便能疏通读懂课文。学生在自读课文时碰到难词难句不能理解,就做上记号,先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则在全班质疑。学生提出疑难,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兴趣和能力。一般说来,少数疑难经过老师引导也能解答,只有不到一成的问题需要老师解答。这样就提高了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每篇古文中要求“理解”的词语和要求“归纳义项”的词以及高考说明中要求的考点,应在课堂上提出,要求学生当堂解答并予以积累。

  二、为“诵读”,理解文意。

  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的确,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那也只是一种自我陶醉。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相反,如果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成诵的地步,他们自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文章的意蕴。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也在《面面观》中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写自己之心。”真正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从不对文言文的文章作过于繁琐的分析,一般把课文的层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写法等设计成几道讨论、思考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诵读,在诵读中去感悟、品味,我再适当点拨,达到理解性记忆,加快记忆速度。当快要熟读成诵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吟诵中参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科学指导“诵读”

  文言文教学以诵读教学为主要途径,诵读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的指导。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理解文意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诵读的能力,加快背诵的速度,最终达到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气势。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如果读错了字音和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回曲解文章;如果读不出语气和语势,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

  2.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是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奋感中愉快又昂奋地诵读,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加快学生背诵的速度。一般说来,诵读方式可分为领读、齐读、分组读、自读等,而应该以自读为主,齐读为辅。

  曾国藩《家训》中曾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诵则不能探其深之趣。……自觉琅琅可诵矣。”可见,读背是“悟”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才有利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

上一篇: 诵读中品味、写作中提高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