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谈了我们的文化作文 近来作文课上,听了几位同学关于文化的文章,言辞或是恳切,或是犀利,写的发人深思,不过深思之后又忽然想到,谁有资格谈文化?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写道,某大学生邀他去参加一个学生会议,讨论中国文化的再革命,南老先生当即前往。会上发言时说,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吗?几千年来亲眼所见,中国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籍着古文保留着。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打不开仓库,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从此一刀两断……我门翻开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写的真好,不过文章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文学革命不是谁都有资格讲的,除非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才有资格谈革命。 我们现在思考一下南老先生这番话,对比一下过去的五千年,想当初苏轼成名之初,考进士时写过的一篇文章,论的是当时政治制度问题,虽不及前后《赤壁赋》那么出名,不过现在找一找也还能查到,也算是流传千古;而现在考场里的文章好,只等于高分,哪有什么流传千古一说,当然《赤兔之死》除外。像现在一些好一点的,讲究人文文化,有一定量固定读者的作家像毕淑敏、林清玄、简贞等等,作品写的都相当不错,可是几位作家的作品现在唯一的用途就是在考试时作为现代文阅读出现。种种事例印证了南老先生的话的正确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听到了这一番话,他们依旧在大谈文化,或是说网络文化影响社会影响青少年,应该改革,但是说这一番话的人对网络又了解多少,对网络文化又了解多少;有的则在空喊爱国,救救中国文化,别让韩国人抢了我们的端午,推广一下屈原和端午文化,但这些人对屈原又了解多少,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会背《离骚》,会背《天问》,会背《九歌》,他们既不说如何解决,也不做一些实际行动,只不过大声呼喊造势,但喊声再大也吓不死韩国人,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也无怪呼杨炯会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孔子曾经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是《论语·为政》的倒数第二段,讲的是夏商周关于文化传承和传统的问题,传统和传统的传统也不一定一样,“损益可知也”。不一定非要顽固的保留原来的样子才叫传统。谈文化者,有很多自称为复古主义者,他们认为以前的都是好的,什么都是该保留的。但是这些人连最应该知道的东西却不知道,他们只是空有一个自封的名头而已。那么什么是他们该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呢?我国千年前的著作《易经》里研究的关于“变”的知识。南老先生在深入研究《易经》之后,将世界上的人类分三等,一等人把握先机,先领导“变”,成了时代弄潮儿,二等人在时代改变时跟着时代走,三等人在时代已经改变了,还在那里骂“变”。就是这被时代抛弃的三等人,不思进取不说还到处谈论文化该如何,传统又如何。这就如同白居易批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搬石头砸自己脚却问别人疼不疼,可笑。 文化可以谈,但是并不是谁都可以谈,谈某一文化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对该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才去谈的。就象,《蜘蛛侠》里经典台词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如果没有那么大能力就别担那责任,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没那弯弯肚子就别吞那镰刀头,没有文化的不要谈文化,否则仅是徒留笑柄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