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鲁迅,魂兮归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7:05:12阅读:
字号:|

  鲁迅,魂兮归来

  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保留下来的寥寥几篇,也仿佛成了“鸡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鲁迅作品真的不能与时俱进了吗?

  深邃的思想、春秋的笔法、特定的写作环境,确实造成了其作品的“晦涩难懂”,没有一定的学术积淀和人生实践经验,是难以体验鲁迅作品的深意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完全理解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宜于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和欣赏,也不是所有的语言和语言形式都能被各种语文水平的人所接受。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可感性的问题。在过去,我们强调“懂”,实际上,“懂”是很难的。鲁迅到了30年代,还说很少有人懂得他的《阿Q正传》。但阅读、欣赏、接受语言作品的基础不是“懂”,而是可感觉性、可感受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字是常用字,词是常用词,但对我们却毫无意义。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感觉不到它,感受不到它,即使我们记住了它,也不知道怎样用、什么时候用。但哲学家能掌握它,运用它,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它的意义,对它有所感受。就一个作品而言,这种可感性是就其基本话语形式而言的,对个别词语甚至个别段落看不明白不要紧,通过学习,通过讲解,通过与全文的联系,学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感受到它们,学生的水平就提高了,能够自由运用的词语和语言形式就增多了。但若对整篇文章的基本语言模式的意义感觉不到,这篇文章再好也不适宜于学生的阅读和欣赏。

  假若从这个角度衡量编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作品,我认为,像《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秋夜》《雪》《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读书杂谈》等等这些常选的篇目,都是有很强烈的直接可感性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这个人物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阿Q正传》写的是阿Q和他一生的命运。这些都是可感觉、可感受的。可感就能接受,就能记得住,至于它们内在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是可以随着学生人生观察和体验的不断增加、随着学生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的逐渐丰富而不断深化的。

  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在鲁迅作品中还有很多、很多,例如《示众》《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复仇(其二)》《过客》《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立论》《这样的战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战士和苍蝇》《谈皇帝》《黄花节的杂感》《略论中国人的脸》《以脚报国》《听说梦》《火》《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说“面子”》《运命》《阿金》《我的第一个师父》等等,等等。这里的问题只是我们怎么看、怎么教的问题,而不是鲁迅作品能不能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问题。

  另外,现在我们的选修课可以大力推荐鲁迅的作品,可以从专题的角度精选一些学生能够感知的作品,教师加以适当的背景补充、点拨引导,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做深层次的解读。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宗师,其作品的深刻内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读鲁迅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人性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责任和使命,鲁迅的作品是超越时代的,这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社会史都是公认的事实,如果切断了这种文化血脉,就丢失了文化的灵魂。

  鲁迅,魂兮归来!

上一篇: 鲁迅,永远的民族魂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