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效教学
浅谈无效教学
无效教学和真对有效教学来说的,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标准”具体标准:(1)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多向互动;(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4)关注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5)让学生获得对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标准对课堂教学有诊断、导向、激励、反思、调节等作用。因为“有效教学标准”讨论的主体是教师,使教师变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制定评价标准,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而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学生能在学习学习教材中得到联想和能力得到发挥。可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由于教师引导经然不足,知识不够渊博,使学生的联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二是滥有多媒体的问题。在教学中多媒体应该对教学起到辅助和让学生能形象的了解知识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然而在课堂上如下的现象:第一,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时,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内容机械生硬而且冗长;第二,有些教师使用多媒体,只是起到“标签”的作用,可有可无,而且有了只是起到多占用课堂时间的作用,本人认为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需要使用多媒体;第三,有些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忽视了师生共同参入,而且往往变成了一堂电影课
三是教学活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让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教条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一)是“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二)是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所谓的讨论只是走走形式,表演式的教学和讨论,而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还钟情于这种模式;(三)是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四)是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只会教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究。
四是教学层次的问题。从教学实际来看,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或潜力。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教学缺乏一种动态的、变化的观点,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教支配、控制学甚至替代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
五是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学生课堂的实用时间多少不均。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六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出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属于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材料所用时间,而且包括了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其他环节所用的时间。但在教学实践中,在所难免地存在因学生违反纪律,教师花时间处理、教师上课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谓动作等现象。或者教学中用于低层学习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减少。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即教师的工作时间大量过剩,对教育教学没有时间观念,就好比溜冰,溜到哪里算哪里,造成时间不能被有效利用。
七是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三种类型。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性。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课堂教学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极少。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普遍存在依赖性、单一性、无序性、浅露性和缓慢性的特点。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更强调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的思维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中,应该常常表现为“学大于教”。
八是作业布置不合理。表现是(一)作业量多而杂,根本不考虑学生在课后的有限时间内是否能完成,把在课堂上完不成的教学任务放在课后;(二)作业不分层次,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和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布置的作业量一个样;(三)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完成作业后,学习水平并不能得到提高。
九是学校管理的无效性导致了教育教学的无效。如果学校管理模式僵化,有些领导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是把眼光盯在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上和短时间的成绩上,根本没有考虑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样就导致教师的题海战术和猜题估题上面。
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学生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学得快一些,有些学生学得慢一些,有些学生的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而有些学生无论教师怎么教,他只能掌握一点基础知识。过去经常提到“抓中间,顾两头”,其实在日常的教学中,每教学一个内容,考虑最多的都是中间段的学生,优生这一头照顾起来也没有问题,再加这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特别强,有时根本无需教师的照顾,可最难处理的就是学困生这一边,课堂上如果过多的关注,势必会降低教学的难度与进度,但这会影响其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上面所列举的现象;如果听之任之,这对他们不公平。过去,为了这部分学生,都是在课堂上把他甩掉,将他们留在课后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可时间长了,效果又太不明显,渐渐地连自己都有些失去耐心了。
十一是教师的水平影响学生情绪。课堂上,不仅不少学生感到无趣,最后连教师本人也觉得这节课没劲。别看他们还小,但是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特别强,能根据表情判断教师的心情与态度,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因为教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使他们感到我的无耐和无助,这样,他们就可以放心的“信马由缰”了。
针对以上情况,本人认为作为教师应该一是有渊博的知识,二是有较好的口才,三是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四是有阳光的心态,五是要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做到以上几点,离不开教师的勤奋,以前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我们人生的学习钥匙,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勤奋学习一辈子,只有有渊博的知识,才能驾驭教材,才能赢得学生册尊敬,只有不断地学习别的老师好的教学经验,才能上好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尤其重要,作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应该清楚我们更多的知识是在毕业以后掌握的,在学校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