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活学地理
联系生活 活学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那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呢?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才是科学的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首先,主动迁移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这就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因此每一种日常生活也都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学习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经过认真讨论后,同学们很快能够举一反三地调举其他一些例子,如阿拉伯地区的居民服饰为什么以白色长袍为主,我国藏族牧民则穿胳臂露出来的“不对称”的藏袍等等。再如,在学习“气候”时,学生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主动迁移生活经验,联系现实生活,总结民居风格。总之,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进而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其次,积极迁移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月有阴晴阳缺,这是为什么呢?本学期里,我们的作息时间表变更了几次?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实践证明,学生了解这些,有助于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再次,努力运用好乡土教材,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比如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准确、恰当地联系这些鲜活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自然也能增强学好地理的兴趣。再如,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主流,学校所在地的农业布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旅游业等等,一定有着非常明显的特色,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主动迁移这些知识,一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夯实所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够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比如进一步开放课堂,拓展学习途径,如深入社区进行调查,帮助当地有关部门规划经济发展等,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总之,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即真正落实了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精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目的是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从而产生学习地理的需要,消除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畏难心理。
此外,积极关注“新闻联播”,了解“生活中的地理”
现实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经济建设突飞猛进,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难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脱离生活学习,或者无视生活学习,其结果只能是机械、呆板。只有充分开动脑筋,积极改革学习方法,比如密切关注“新闻联播”的内容,并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因为“新闻联播”中的每件事都和一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更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贵在“新颖”,时效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普遍关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责任感。例如环京津唐经济圈的建设、西部大开发、迅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建设等等,无不关乎着地理知识,无不与所学相联系。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时刻牢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并站在这样的高度设计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时代要求。所以说,用心研究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我们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关文章:
|